材料学院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展示之北京化工大学学生新闻中心赴上海暑期社会实践团

主题

聆听黄浦涛声挥洒传媒热情

队员

刘一君材料

刘路瑶信息

魏思涵化工

谢天缘设计

郑佳妤公管

王子墨应化

杨子琛计科

刘雨洁英语

历程

7月18日:实践团出发前往上海

  7月18日下午,北京化工大学学生新闻中心赴上海暑期实践团全体成员从北京站出发,搭乘T39次列车经15个小时顺利抵达上海。上午十一点,实践团入住浦江之星宾馆,在下午整期间,实践团就未来四天的实践活动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安排。

据了解,近代上海是中国报刊业发展的摇篮,实践团奔赴上海目的在于调研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状况,并通过报刊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反映新中国成立65周年的迅猛发展。在未来三天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团将参观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印刷博物馆、《新青年》杂志旧址、《萌芽》杂志社等地进行采访和调研,详细了解近代上海的发展历史以及报刊业的发展背景。本次实践活动,实践团有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各一名,全程记录相关的实践调研活动。同时,为了进一步做好实践成果的宣传,实践团每天会推送一期   最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位于“东方明珠”零米大厅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体悟近代上海历史变迁。整个陈列馆由“车马春秋”、“城厢风貌”、“开埠掠影”、“十里洋城”、“海上旧影”、“建筑博览”等六部分构成,采用“融物于景”的场景化展示手法,辅以高科技的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近代上海历史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独特背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促成了近代上海传媒行业的迅猛发展,孕育了早期报刊的萌芽。此次参观对于实践团的调研工作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7月21日:

(1)实地调研上海“报馆街”

7月21日上午,实践团成员来到位于上海山东中路的望平街。据了解,年,《申报》率先在此设馆,此后,《新闻报》、《神州日报》、《时事新报》、《大公报》等四五十家报馆集中此处,有上海“报馆街”之称。可如今报馆旧址零零散散,街道残破不堪,交通堵塞,大多被政府出售用作商业化用地,内部改造为咖啡厅、茶厅、办公楼等,只在门面处依稀可辨得曾经的模样。除了古老的建筑之外,在这里找不到一丝旧日“报馆街”的感觉,只是在街道的小商店旁零零星星的散布着小的报摊。最后实践团全体成员在旧申报馆门口合影留念。

(2)参观上海印刷博物馆

实践团提前预约了上海印刷博物馆,受到了原馆长乐老师的热情接待。按照计划,下午1点,实践团来到了位于杨浦区的上海印刷博物馆,实地调研上海印刷业的发展历程,加深理解印刷与报刊的密切联系。上海印刷博物馆由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建立,政府斥资布展,展馆面积近平方米。展馆分为《印刷术的起源、发展与外传》、《近代印刷术的传入与发展》、《上海印刷工业》、《印刷体验》与《印刷精品展示》5个部分。短短两个多小时,在乐老师的精彩讲解下,实践团成员重温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在乐老师的示范下,大家有幸亲自体验雕版印刷,并将同学体验的作品送给大家作为纪念。通过大量文物、文献资料辅以数字影像等高科技手段,想象、还原了古老造纸术及印刷工艺。近代西方传入印刷术、现代印刷工业作为朝阳产业不断发展,更让人意识到印刷业的勃勃生机。印刷体验环节妙趣横生,不同光照射下印刷品的色彩变换让人着迷。而馆藏的印刷珍品制作精良,印刷材料丰富,经折装、蝴蝶装、龙鳞装等多样的装订方式更是让人大开眼界。

(3)专访上海印数博物馆馆长

  在参观完上海印刷博物馆后,我们的记者有幸联系并采访到了上海印刷博物馆馆长滕莉老师,进一步交流近代印刷术与办刊发展的关系。

  首先滕馆长谈论了自己对印刷业的理解,她指出印刷让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上有三座值得纪念的丰碑,分别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以及王选院士的汉字激光排照技术。这些技术的不断创新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一群富于创造力的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滕老师认为中国早期报刊的传入与宗教传播有关。上海可以说是近代报刊业的先驱,从《申报》初次设立,到《解放日报》《大公报》等三四十所报刊均在此选址,可以看出近代报刊正是通过上海进一步传到内地,在上海可以找到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最完整的脉络。当谈及到电子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影响时,滕老师指出纸媒的电子化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是电子媒体又无法完全彻底的取代纸媒。滕老师强调纸媒未来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向,用来适应不同的人群:作为知识性阅读,可以看数字版;作为收藏、鉴赏、把玩,特别是很多雕版(印刷)图书,比如宋版书是非常昂贵的,我们之所以要看宋版书有两个原因,第一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保护,第二是书法一定要看原作,看笔墨在纸上的停顿等。

  在采访的最后,滕馆长分析到,印刷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它关系着文化的传承与文明的延续,但是当前国内缺乏印刷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

7月22日:参观《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7月22日,北京化工大学赴上海暑期实践团一行八人来到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开展暑期实践的最后一项活动。据了解,《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刊物,它在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后国人的精神与社会旧貌依然的中国,率先竖起了“民主”、“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和蒙昧发起攻击。它反对旧伦理、旧文学,倡导新道德、新文学,并向民众传播马克思主义。年9月,陈独秀回到上海,《新青年》编辑部也从北京迁移到上海。

几经打听,实践团来到了南昌路弄2号(原上海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二号)。宽阔干净的街道两旁林立着当年的建筑,古朴而安静。实践团成员在一个曲折的小巷子里找到了编辑部的旧址,古老的建筑与周围的民居没有丝毫的差别,只是门口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铭牌显示出它与众不同的身份。屋子的现任主人王先生介绍,他在这里已经居住了将近14年,在此期间,经常有社会团体及外国友人慕名来到这里,虽然这样对他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他认为,他有义务也非常乐意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来听。

7月23日:实践团返程

9月5日:开展调查问卷活动

8月21日,学生新闻中心赴上海暑期实践团成员全部返校,按照相关计划,实践团于9月5日在学校主清路上开展调查问卷活动。开展调查问卷活动的目的在于了解当代大学生经常接触媒体的种类,以及对新媒体的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xw/1224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