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69995.html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利可共而不可独”(曾国藩)。 知识共享,欢迎转发。 提示:写作教程,有高清PDF版新闻传播、写作、语言文字、文学、历史等书籍可免费下载。 文末有QQ群 不对,吊胃口不是随便拿什么都可以吊的。一只猫,你在窗户上吊一条鱼,它可以跑过来;你要是吊一块石头,它理也不理。你拿一个玩具逗一个孩子,他可能跑过来;你如果高举一本《资本论》,他只能迷茫地眨眨眼。标题是什么?是诱饵。诱惑人接着读下文。这个诱饵必须首先为对方所接受。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有一些固定的欲望,如人就有吃的、看的、听的、享受的和求知的等等欲望。写新闻就是满足人们的信息欲望、求知欲望和了解外部世界的欲望。我们不妨因俗就俗,把标题理解为勾起人们阅读欲望的诱饵。 诱饵在被诱者的眼里首先是要能引起美感、愉悦感,看着舒服、顺眼,起码不能产生厌烦感。根据相似学的原理,外界的事物与人的内心有相似共鸣时才可能产生美感,才有接受的欲望。所以聪明的办法是,要引他上钩,就先拿出一点与他相似的东西,撩拨他的欲望。对饥饿的人先给他看一眼丰盛的饭菜,对爱下棋的人先给他看一眼棋盘。《金瓶梅》里,作者就先安排潘金莲挂帘失手,西门庆抬头一看,才引出无穷的故事。饭菜在饥饿人眼里,棋盘在棋手眼里,美女在色鬼眼里都能产生美感、愉悦感。《资本论》在经济学家眼里美,在小孩子眼里就不美。因为没有共鸣。人们初接触事物时,如果是相似的东西,就美,容易引起追求的欲望;如果是完全相同的东西,就已经不太美,因多次重复它已使人厌烦;如果是完全相异的东西,也不会美,因为陌生会使人产生距离感和排斥心理。所以制作标题的诀窍就是要掌握分寸,题中所示与读者所知不能相同。同则烦,比如像《党的好女儿》《走向辉煌》这类曾多次、多年使用过的标题;也不能相异,比如上面所举的这两个标题;而是要正好去取那一点相似,读者又能接受,又不知底细,又想去刨根问底。 说到现在,读者可能还是不知道上述那两个标题是什么意思。《插秧女与“FUN”》是说一个农家女办了一个合资的乡镇企业,出了一种牛仔服叫“FUN”;《曾胡氏棘托竹荪》是说曾、胡夫妻两人研究出了一种新的菌种叫“棘托竹荪”,如此拗口,真是专业论文中也不多见。这两个标题前者中文、洋文混杂,后者专用词当道,作为新闻稿,谁看了也不会舒服。 有一个成语叫“秀色可餐”,眼睛这个东西也是求舒服的,遇到好看的风景恨不能吃下去。标题是进入读者眼中的第一形象,是个诱饵,先要让他看着顺眼。是吹向饿汉的一缕饭菜香,让他垂涎。生僻怪异的标题,读者一看就刺得眼睛发痛,或者像吃鱼,第一口就卡上了刺。“诱饵”变成了揉进读者眼中的一粒沙子,他怎么还会看下文呢? 民国报纸标题的功力 民国的老报人们对标题制作非常重视,有不少神来之笔,不仅幽默风趣,而且辛辣有力,其功力之深厚绝对甩出当今的标题党好几条街。 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 上世纪30年代,何应钦任湖南省代省长时,有一年清明节曾去岳麓山扫墓。当时据官方要求,各报必须及时配发新闻,指令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不料,翌日某报却把标题改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虽然字数、题意与原标题毫无二致,且更加通俗易懂,但“他妈的”三个字却又是一句国骂,因此,这一语双关的妙题令当事人啼笑皆非,而广大读者也忍俊不禁。 丰子恺画画不要脸 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天早晨,丰子恺翻开上海的“新闻报”,一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赫然入目。他不禁大吃一惊,心想:自己素来与人无冤无仇,何以对他这样破口大骂?因而怒不可遏。待他看完全文,却发出了会心的微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有人在针对丰先生的《乡村学校的音乐课》一画进行评论,画中的孩子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跟着拉二胡的先生唱歌。虽然画面上的人物没有眼睛和鼻子,但读者从他们扬着头,张着嘴的神态中,仍能体会到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正沉浸于全身心地投入唱歌而带来的欢乐之中。刘继兴考证,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这样称赞过丰子恺的这种画法:“用寥寥几笔,写出人物个性。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听什么,高度艺术所表现的境地,就是这样。” 这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说出了丰子恺画画的特点:人物脸部虽然没有眼睛鼻子,却维妙维肖。丰老很赏识这篇品评他画作的文章。事过三十多年,他还清楚记得文章发表的年月和作者的名字。 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陪都重庆,物价暴涨、产品偷工减料,连烧饼、油条也纷纷涨价。《新民报》编辑程大千将一条物价飞涨的新闻框了一个花边,仿宋词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拟了一条标题:“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见报后,读者纷纷叫绝。 余汉无谋吴铁失城曾养离甫 抗战时期,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东省主席吴铁城,广州市长曾养甫,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均不战而逃,广州沦陷。香港某报愤慨地将失地事件与三人名字巧妙地嵌在标题之中,即成:“余汉无谋吴铁失城曾养离甫”此嵌名标题讽刺辛辣,使国民党军政要员的投降嘴脸暴露无余。 公教人员不是东西——是东西也应当涨价! 年,金元劵大贬值,民不聊生,工薪阶层苦不堪言。武汉《大刚报》曾在头版头条刊出大字标题: 公教人员不是东西(主) 是东西也应当涨价!(副) 标题以诙谐幽默的口气,为广大公教人员的生存发出了一声呐喊。 《袁世凯》要查禁《蒋主席》必须读 年5月8日,《文汇报》把国民党政府查禁《窃国大盗袁世凯》一书和四川省府务会议决定购买《伟大的蒋主席》一书分配给机关公务员这两条出版消息合在一起编发,加了一条这样的标题: 《袁世凯》要查禁 《蒋主席》必须读 从字面上查(当时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很严),查不出什么倾向来,但加上这两行标题,互相映衬,读者一看就明白了,这就叫“绵里藏针”的斗争艺术。“匪首贺龙昨又被活捉枪毙” 解放战争时期,湖南、湖北一带的国民党报纸常刊登贺龙已被活捉枪毙的消息。一次,某日报纸又受命刊登这一“新闻”。原标题为“匪首贺龙昨被活捉枪毙”。一位编辑实在无奈,便在编排时有意在“被”字的前面加了个“又”字,出报时,变成“匪首贺龙昨又被活捉枪毙”。仅仅一个“又”字,使谣言不攻自破。 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 年,美国驻中国特使马歇尔奉命回国,被派到南京接替马歇尔职务的是华莱士。当时南京某大报纸以《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作标题报道了这条新闻。此标题运用“回文”手法,正读反读都一样,巧妙至极,至今为报界称道。 标题党祖师爷张友鸾 在标题制作方面最有成就的当属老报人张友鸾。张友鸾生于年,安徽安庆人,历任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南京《民生报》、《新民报》《南京人报》总编辑。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文学编辑。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有风趣的报人”。时人评价,张友鸾“熟知民国史事及掌故轶闻,夜间编务之暇,一烟在手,濡笔为文”,“情韵连绵”,“妙语如珠”。他记事怀人,文章虽小,却“令人忍俊不禁,于笑声中每有所得”。 张友鸾在近30年的报界从业经历中,设计标题历来是以用心、精致著称。即使一则普通气象新闻,他所取标题也别有趣味。一次,南京连日阴雨,张友鸾听完气象预报,提笔写出新闻标题:“潇潇雨,犹未歇,说不定,落一月。”令许多人过目难忘。 年,张友鸾在成都《新民报》主编社会新闻,当时成都各大、中学校毕业生大都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青年学子们深感出路问题严重,怨声载道。《新民报》社会新闻版“学府风光”一栏登载了四川大学通讯员写的一则消息,说该校厕所管道堵塞,不能使用。张友鸾当即挥笔制作了耐人寻味的标题:川大出路成问题。一语双关,警策动人,犀利无比,大为读者称赞。川大校长系国民党省党部主任黄季陆,阅报大怒,但又无法发作,只能悻悻作罢。 《新民报》抗战期间刊发了一则讽刺国民党官员生活腐化的新闻,张友鸾拟标题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因其构思奇巧,语意生动,一针见血,以至于轰动了整个山城,迄今仍使人记忆犹新。 在《新民报》任总编辑时,张友鸾对社会新闻、大小消息都十分在意。“九一八”事变后,群众要求政府抗日,他拟标题为“国府门前钟声鸣,声声请出兵”。政府为士兵募集冬衣,他题为“西风紧,战袍单,征人身上寒”。而报道贫富差距,他又取标题叫“难民不能求一饱,银耳参茸大畅销”。 来源:《羊城晚报》 原标题:民国“标题党”祖师爷:功力甩出当今标题党好几条街 ~~~~~~~~~~~~ 报纸标题怎么取才能更接地气? 新媒体时代,千姿百态的海量资讯不断稀释和摊薄人们的注意力,而日益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也使得见缝插针的碎片化阅读,成了大家获取和分享信息的主要方式。如何在愈来愈短暂的浏览时间里,聚焦人们被不断转移的眼球,迫使传媒的标题必须愈来愈亮眼和抢眼。新媒体认为流量的70%取决于标题,另有统计称,一个相对较好的标题,点击率大概能提升10%左右。网络时代的新媒体,在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传播焦虑中,为了追求打开率和转发率,在聚焦读者注意力上进行了很多新颖的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对传统媒体而言,除了言过其实的“标题党”现象不能效仿外,毕竟还有很多可取之处。毕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也是一个避短扬长、相互融合的竞合过程。 一、标题应是“会说话”的眼睛 新媒体作为新兴传播媒介,既无传统继承也无专业套路,在题文的写作上更多地将自己当作受众自身,从这一角度和兴奋点来制作,完全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信马由缰,这种自由发挥的形式反倒更契合了网络一代听说读写上的率性和随意。为了更接地气和与时俱进,报纸也在针对传播受众的阅读习惯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力图通过标题的语感,贴近读者的感受,使之产生共鸣。 1从最贴近读者的语言中寻找最鲜活的标题 好的新闻标题除了本身的新闻价值外,编辑能否用最准确的词句把新闻要点勾画出来是编辑的功力,而画龙点睛、耐人寻味的标题则更多地来源于生动的日常。 疑问句式 从入冬到春节过后,北京一直纠结在无雪之中,《雪啊雪,你好意思让北京人一次次白白仰望星空吗?》,北京晚报表达的盼雪之情十分直接。 华商报的《为何昨日一城寒冬半城雪难道我们不在一个西安?》第一句以“雪姑娘真的真的真的走了!”开篇,让我们真实感受到雪姑娘很淘气,同时也再次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深受读者的喜爱。 方言民谚式 与北京人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盼来雪不同,新文化报的标题则透出一股东北人的冷幽默:《今儿腊七-35℃明儿腊八-34℃》用了肩题《“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是真的吗?》,用这样的标题引发读者互动式体验,文中还提到“告诉你用东北方言关于冷的N种说法:老冷了、嗷嗷冷、嘎儿嘎儿冷、钢钢冷、贼拉冷……你还知道哪些更有意思的说法,一起来说说吧。”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表达方式既让当地人喜爱,也让其他地方的读者感到新鲜有趣。 引语式 《主席同志,请您检阅!》是人民日报年获奖好标题中最短的一条。八个字,掷地有声,喊出了军威,展现了我军昂扬自信的风貌。新文化报的标题《姚主席这次看你的了!》如果只看标题,很多人都想不到,正文其实来自新华社通稿《姚明当选篮协主席》。可见标题可以改变一篇文章的“气质”。 2语词的形象化为标题主要的表现手法 经济日报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新闻标题《重复建设压瘪了“易拉罐”》,原题是《重复建设拖垮了易拉罐产业》,作者最后删去“产业”二字,改“拖垮”为“压瘪”。一个口语中常用的“瘪”字,扣住了重复建设“吃瘪”与易拉罐“压瘪”这两个核心词组的契合点,令原本过平过正的标题平添一份动感和质感,令人阅读中仿佛听到易拉罐不堪重负的变形声,感受到整个行业的不能承受之轻。 一个形象化的好标题,应当是听得见也看得见的,人民日报针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冲击,把文章里墨西哥学者的观点“修建一座桥,远比砌一堵墙要好”用在标题中,用“桥”和“墙”分别代表“合作”与“隔离”,两字其中的巧用,使人类社会价值观上的对错不言自明。 这样有动感的标题,同样体现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中国新闻网两会晨报《听中国外长讲大国外交那些事儿》、人民日报的两会特刊《触摸两会划动精彩》《在两会聆听“中国合奏”》、中国青年报的《让两会成为官员学习面对公众的课堂》……等都是很好的案例。 二、网络流行词进入标题的精雕细琢 网络时代因缘巧合产生的网络热词,新颖、形象、有趣味。其丰富性和多样性,能让人迅速联想到相关事物和意犹未尽的复杂情绪,有极强的表现力和张力。其浅显的幽默性,在调侃中又往往带有一丝无奈,表达了社会转型期草根一族在生活压力下的自我排解和减压。其新颖性和流行性,很容易调动交流者之间的交际情绪,达到很好的交际意图,这些效果在传播中不断发酵且自我强化,以其感染力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些热词不仅代表了潮流风向,同时也是最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