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作家是刘子超的一个标签,他也在豆瓣主页上称自己是“旅行的作家“。继聚焦中欧、印度、东南亚,发表《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两本游记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中亚。9年间,他数次前往中亚腹地,寻觅当地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今年6月,他汇聚起接近十载的积累,出版了新的旅行文学作品《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的旅程》。 《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的旅程》 刘子超著 新经典·文汇出版社 年7月 新书发布之际,他做客单向空间,与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罗新畅谈自己对于旅行和文学的热爱,回顾他们在中亚的见闻,也就旅行这一话题,强调了挖掘人物故事的必要,分享了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 刘子超的经历总围绕着“写作”和“旅行”这两个关键词。记者出身的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职于《南方人物周刊》和《gq智族》,曾于年远赴牛津大学,在路透新闻研究所担任客座研究员。 离开牛津,刘子超成为全职的自由作家,一边旅行一边写作。年,他入围了单向街的“水手计划”。项目资助高质量的海外旅行写作,而他选择了再次前往中亚,进入帕米尔高原。多年的旅行经历给了他丰富的写作素材,他也获得“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奖”、“豆瓣年度好书”等奖项。 刘子超镜头下的中亚人。 谈及写作初衷,刘子超说自己想要认识中亚这个“最陌生的邻居”,努力呈现对这些国家“私人化的、带有文学性的描述”。 刘子超游历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国,重走了曾经的丝绸之路,在核爆场和无人区驰骋。但他选择更多地和普通人交谈,倾听他们暴富、流亡、迷失、困守的真实故事。 乌兹别克小巷中的男孩。 罗新对这部作品赞许有加,称其为“第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亚旅行文学作品”。他自己也对中亚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其中包括了他的学术意趣,罗新的专业研究方向是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而研究中国古代民族自然就要了解中亚的游牧帝国,厘清中原人和中亚之间的关系。他曾数次抵达中亚做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