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国际铜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交易。截至当日收盘,国际铜期货总成交量0.83万手,成交金额19.68亿元,总持仓量0.21万手。 这是继原油、20号胶、低硫燃料油之后,上海推出的第四个国际化期货品种。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上海价格”的阵营仍在不断扩大。 成为亚太定价基准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精炼铜生产、消费和进口国。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和中国海关统计,年我国精炼铜生产.4万吨,全球占比41.24%,消费.0万吨,全球占比50.72%,净进口.4万吨,均居世界首位。 针对这一庞大的国内市场,上期所早年间就推出了铜期货,用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现在已经成为国内现货贸易的定价基准。 但近年来,我国还形成了一个境内关外保税的铜现货市场,并且发展迅速,尤其是在上海已形成较大规模,保税区内铜现货流通交易活跃,实体企业广泛参与,但一直缺少一个可供参考的市场基准价格。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铜期货应运而生,它是中国期货市场上首次以“双合约”模式实现国际化的期货品种。在上期所现有铜期货继续交易的基础上,国际铜期货采用“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人民币计价”的交易模式,全面引入境外交易者参与,面向我国境内关外以及亚太时区的国家和地区,反映国际市场供求关系。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未来国际铜期货将与现有铜期货一起,以“双合约”服务“双循环”,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促进国内外铜产业链和供应链深度融合。 “希望国际铜期货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不远的将来能成为亚太时区铜跨境贸易的定价基准之一,为提升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影响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说。 “上海价格”不断壮大 形成定价基准,扩大中国影响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正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愿景之一。“上海金”“上海银”“上海油”等“上海价格”的相继形成,不断提升着上海配置全球资源的能级。今年以来,“上海价格”并没有因为疫情影响停下脚步,矩阵成员还在继续增加。 今年6月22日,低硫燃料油期货在上海挂牌交易。这一国际化品种,上市仅半年多,持仓量就超过了20万手,并将成为中国期货市场首个探索跨境交收业务的开放品种,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就在上个月,挪威浆纸交易所挂牌上市了上海纸浆期货合约。合约标的物为上期所纸浆期货合约,采用美元计价,以上期所纸浆期货交割结算价为基准。中国上海的期货价格和标准,已经开始输出到海外。 同样在输出“上海价格”影响力的,还有上海黄金交易所。目前,上金所已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伦敦金银市场协会等欧美主流市场机构在价格授权、标准互认等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合作。此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已经挂牌了基于“上海金”基准价的上海金期货合约,境外投资机构可以更加方便地使用人民币参与国内金融市场。 上海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协会更把目光投向了整个亚洲。其于今年8月发布的亚洲对二甲苯价格指数,以亚洲对二甲苯现货交易价格作为参照,在多维度收集报价的基础上,依据预设的大数据分析模型和计算规则形成,旨在成为反映亚洲地区对二甲苯现货市场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数,不仅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定价权和竞争力,也为正在酝酿中的人民币对二甲苯市场做好铺垫。 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还在继续,“上海价格”阵营的扩大也不会停止。这些上海金融领域形成的独有品牌,正在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刻下中国烙印。 栏目主编:张杨 本文作者:张杨 文字编辑:张杨 题图来源:上期所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zx/1286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