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看到“美菱”二字,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冰箱,想买空调,第一反应就会想到“格力”,这些早已被大众接受的品牌自带核心竞争力,这就是品牌的魅力。可以说,品牌是一个产品甚至一个行业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省大力开展专精特新、精品安徽、工业设计大赛等特色工作,搭建皖企品牌培育与建设平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我省品牌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动力。随着我省全面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品牌建设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作为省委省政府指导经济、服务企业的舆论阵地,这些年来,安徽经济报记者见证安徽品牌发展与变迁,感受安徽品牌风采与魅力,讲述安徽品牌好故事,为安徽品牌创新发展提供了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

企业呼唤“品牌记者”

本报记者栗亮

     曾经的我们为“世界工厂”而沾沾自喜,到后来明白“贴牌生产”是何等的廉价。一段时间我们热衷广告轰炸营销,依赖天价投入获得产品的“知名度”,最终是“断了银子没了气”。一度为身边的企业妙笔生花,“时代潮”一旦退去,“芳草”不再萋萋,让人无可奈何。

  通向品牌之路如此艰辛而曲折,这就是一位财经记者的切身感受。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在向互联网接轨,品牌营销更是一天一个套路。很多知名品牌,曾经靠广告、公关轻易改变了消费者认知,而现在,要想一夜成名已越来越难。品牌传播不是因为可选择的少,而是太多,信息传播越来越碎片化。

  伴随互联网成长的新一代消费者越来越精明,对品牌广告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没那么容易被改变,那么,硬广告还有多少传播效果?品牌的传播法则在互联网语境下也发生了改变。海量的受众、消费者、网络流量的逻辑,形成了网红现象,以及由此围绕的品牌关系的再造。过去的传统品牌逻辑已经不行了,现在要基于互联网社群传播、口播营销的基础上,重新把握品牌逻辑。网络品牌传播法则也开始对冲传统品牌传播法则,如网络直播带货。

  但是,品牌营销的关键之一是“生产内容”,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信息源头。二是通过选择各种媒介“传播内容”。每个企业都需要一个“生产内容”的品牌记者。因为企业必须为品牌在新媒体传播提供“素材”,制造“新闻”。

  因此,品牌记者除了“制造新闻话题”,更多的是在做一件深度和活跃消费者沟通管理的工作。这项工作意义非常,我们为此不断探索。大胆尝试以文化研讨,激活徽商文化,为安徽人勾勒脸谱,为一群人树品牌形象,让资源要素重新建构。积极践行“走转改”让财经记者与企业家面对面,分享创新创业的心路历程,凸显企业家的品格。持续6年推介安徽品牌新锐人物,呈现企业的精彩故事,为品牌创造更多真实可靠的正面口碑言论。这些活动是策划的结果,相比于过去的广而告之“灌水”,专业性更强了,传播效果更有效了。

  随着企业品牌意识的觉醒,“品牌记者”将会越来越被重视。成为一个优秀的“品牌记者”,必须会说故事。像褚橙讲了一个褚时健老当益壮的传奇,董姐姐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豪迈。讲好安徽品牌故事,建立更多强大而持久的品牌。

永远的“时代潮”

本报记者邓九平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作为我省财经新闻战线上一名记者,如何深度聚焦企业品牌建设,助力安徽制造向安徽创造转变、安徽速度向安徽质量转变、安徽产品向安徽品牌转变,既是一个大课题,更是一份重担当。

  在“中国品牌日”到来之际,当再度深思皖企品牌建设,特别是老品牌之路怎么走时,耳畔回想起那句经典的广告词———“荣事达,时代潮”。

  荣事达于年创立,曾跻身中国家电业前三强。在我省,像荣事达这样的老品牌还有很多,她们像璀璨的星星闪烁在江淮大地。

  老品牌绝非短短几年得以形成,往往需要几十年乃至百年的积淀。老品牌往往“自带流量”,集产品、服务、文化与商标价值为一体,在漫长的发展中承载着接续传承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独特产品、精湛匠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老品牌还浸润着城市情怀,是经济发展中闪亮的名片。

  当前,进入新消费时代,消费者选择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对老品牌发展而言,既有挑战,更有机遇。个中,保有持续创新的精神和富有新意的实践,无疑十分重要。

  譬如在整合上探索“老品牌+”。“老品牌+老品牌”,裂变企业文化效应;“老品牌+新品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产生共鸣;甚至“老品牌+国际品牌”,实现“隔空对话”,加快“走出去”。还例如,推动企业盘活老品牌、老字号。探索合作运营、经营层持股、开放“双创”平台等模式。

  “引领老品牌,融入新潮流。”合肥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开放“双创”资源,引入“合伙人”制度,“双创”风生水起成为全国典范。

  品牌最终要被消费者认可。疫情下,国人尤其是中年以上人群的消费心理与习惯受到较大冲击。老品牌通过创新驱动、整合资源,向市场借力借势、热衷出圈,顺应我国消费升级大趋势。通过借力发力、演绎品牌价值,将新的消费文化植入青年消费群体心中。老品牌要从“卖产品”,转为“卖服务”“卖文化”。

  老品牌迸发新动能,中国风越来越流行。“荣事达,时代潮”,期待老品牌演绎永远的“时代潮”。

续写老字号“不老传说”

本报记者张文连

  年,记者在上海参加第二届进博会,在偌大的新闻中心,发现大白兔的展台前总是人潮涌动,成为媒体记者们每天必去的“打卡地”。

  大白兔这颗60多岁的“奶糖”,搅动着各个年龄段消费者的童年味道。当“老朋友”相聚,我们再次审视顶着老字号光环和压力一路走来的“大白兔”,看到的是它的传承与创新。说传承,这块糖的打开模式数十年未变;说创新,芥末味、榴莲味奶糖、热奶茶、唇膏、护手霜等产品炙手可热。

  老字号不仅是重要的商业载体,还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近年来,一批老字号奋力转型,变身“新国潮”,既守住了经典,又当上了“网红”,受到消费者喜爱。由此看来,老品牌也要有新的生命力,不断创新,与消费者共同成长。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者开始更多   为了满足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老字号品牌纷纷开启“逆龄”生长模式。老字号布鞋内联升与知名动画片、影视剧推出联名款;老字号餐饮企业为方便厨艺不精的年轻人,在年夜饭半成品礼盒中贴心地附上加工视频   老字号品牌“出圈”的背后,传递着消费者对传统国货品牌的情感信赖。当老字号企业摆脱历史“枷锁”,以更贴近当下的方式接近消费者,满足消费新需求,消费者是愿意选择用脚投票的。

  经历过时间的洗礼,老字号企业更要时刻把消费者需求视为“重中之重”。只有这样,不管大趋势如何,处于哪个阶段的“新消费”,老字号企业都能顺时而动、顺势而为、不断创新,永远融入趋势之中,成为“弄潮儿”。

  面对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我们期待更多的老字号续写“不老传说”。

品牌背后的创新与毅力

本报记者 许成宽

     大富科技以滤波器占全球市场第一的业绩,在该行业牢牢占据着优势地位。这项成绩的取得,配天智造功不可没。

  耕耘品牌,要有不断创新的动力和持久的毅力。实质上,品牌的力量,昭示的就是创新力与持久力。大富科技旗下的配天智造,对此给出了很好的诠释。

  记者在采访蚌埠大富科技集团的时候,感触尤甚。

  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拥有数控系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配天智造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采用平台化的顶层设计思路,可快速开发升级迭代,具备纵向叠加性和横向延展性,可无缝衔接单机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等智能生产要素,媲美欧美发达国家产品水平。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支持工业互联网需求,与物联网、在线检测、过程控制及生产过程执行系统(MES)等无缝融合。

  智慧工厂是一种全智能数字化高效生产车间,具有减少普工数量、不依赖技工、取代现场品质管控的优势,仅仅只靠几名工人和移动端控制就可以管理上万平的生产车间。配天智造创新打造的全智能数字化高效生产车间可实现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文档无纸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从研发设计和生产流程等多环节实现了降本增效。

  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并积极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制造业“机器取代人工”成为大势所趋,智能制造正逐步促进制造业产业的发展。配天智造16年持续正向开发高端装备数控系统,研发从核心部件到单机到自动化方案,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工厂解决方案。目前,配天智造设计研发的数控机床产品主要应用于通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领域产品的生产加工。配天智造的机床已经被众多企业充分认可并大量采购,显现出强大的品牌效应。

  配天智造品牌的背后,既蕴含了创新实力,也体现了恒久的毅力。

品牌赋能“安徽智造”

本报记者 吴根权

  品牌是一个企业竞争力的集中反映,拥有知名品牌的多少,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象征。

  当前,安徽制造强省建设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跨越发展窗口期、转型升级关键期。全面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离不开“品牌+品质”的质量提升行动。

  对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我省早在“十三五”期间,就重点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开展“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于年起,重点聚焦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五大制造业,培育形成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并在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新兴产业提早布局,持续在央视黄金频道及栏目播出,以“精品安徽·皖美智造”为主题的系列品牌宣传片,备受   一大批安徽工业精品、新品借力央视舞台,实现了“一上就火”、畅销全国。华米科技是安徽本土成长起来的创业公司,通过“精品安徽”央视宣传,大大提高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品牌知名度;德科电气是国内首家登陆央视的发电机企业,通过宣传三款主打发电机产品,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荣获行业“最佳品牌金奖”,带动公司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细分市场占有率跻身国内前三;海神黄酒参加宣传后,成为全国首家登陆央视的料酒企业,受邀参加酿造料酒国家标准起草,市场占有率跃升全国第一位,由地方知名品牌成为“中国料酒第一品牌”,公司产品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和自治区,基本形成“立足安徽、辐射华东、迈向全国”的销售格局。

  从品质提升到品牌赋能,“精品安徽”工程打造了一批“智能+制造”的标杆企业,有力的提升了“皖商、皖企、皖品”的知名度及综合竞争力,为所涉品牌打开了全国甚至全球市场,呈现出裂变式的品牌效应,一众安徽企业业绩飙升,备受瞩目,有力提升了行业地位和品牌影响力,皖企的“金字招牌”更耀眼。

  安徽制造业在自身发展中不断升级。品牌赋能,也催生出一大批全球知名的人能智能、高端智造产品,“安徽智造”名片凸显,成为引领制造强省建设新标杆、产业发展新增量和高质量发展新载体。

新闻策划也要创“品牌”

本报记者 牛海

  好的策划更容易形成品牌效应。回顾近年来我参与的策划,其过程仍记忆犹新!

  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将新闻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年2月1日,报社委派我策划落实“安徽驻村帮扶脱贫攻坚座谈会”。随后,我们启动了贯穿全年的“新闻扶贫百村行动”主题活动,并在全省新闻界中率先   年春节后,很多责任编辑正为每年的“稿荒”季焦虑,我们去思考,能否开辟版面给“第一书记”群体鼓鼓劲打打气,于是在   既然热情不减,那么就再来一轮:《从驻村“第一书记”的“小目标”看精准扶贫》,又有15位参与;

  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第一书记这个群体是需要被   有这47位铁杆粉丝建立的口碑效应,社会各界也对报社有了全新的认识。粉丝经济是做新媒体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突破传统形式,如何做大“朋友圈”。

  因此,年10月-年3月,我们联合安徽农网开展《第一书记驻村纪事》微视频系列拍摄采访与展播。深入乡村一线,行程近2万公里,走遍全省22个贫困村,共拍摄22位第一书记。

  这不仅扩大了原本“朋友圈”,活动进展中的十几万直播   内容鲜活,作品自然不会差,其中:第一书记谋划乡村振兴的单项作品被作为“扶贫日”的舞台剧还原呈现,第一书记帮扶残疾人的作品获得“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一等奖”。整个系列作品更是获得“安徽新闻一等奖”的殊荣。

  《第一书记驻村纪事》火了,不仅成为了报社的品牌策划,虽时隔多年,更持续不断发挥着品牌的影响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zx/1271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