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比努力重要,但信念比选择更重要

作者/Jui

审核/老刘

排版/风信

这篇经验贴本来不打算写了(真太懒了...从录取结果出来就一直瘫到现在),但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应该写点东西记录一下考研这一程,走过的路、架过的桥、掉过的坑以及心态和情绪的各种突变。

现在想想,初试和复试都还蛮戏剧的,初试卷子上忘记写学校和专业编码了,我甚至一度认为那门会是0分,下午的都不想去考了,出考场就摔趴在楼梯上、忘带酒店房卡、午饭外卖送迟......各种奇遇都让我碰上了;复试压力巨大,抽题也是各种踩雷,最难以置信的还是由于自己忘记及时关闭副机位的摄像头,导致全体面试老师目睹我甩耳机、瘫倒在椅子上然后疯狂喝水的全过程...当时觉得自己废了,老师不会想要这种情绪不稳定的学生。但最后还是拟录取了,感谢交大收留我。

如果这篇东西能帮到后来备考的同学也会觉得十分荣幸,因为去年这个时候的我也在四处搜罗学长学姐的各路经验和心得,看得越多备考才会更有规划和底气。那接下来就开始吧。

个人情况

本科苏州大学,俄英双语专业,英语六级,过了英语专八,初试专业一()分,专业二(),英语一和政治分别是76和67,目前已拟录取。

本科阶段并没有接触过新闻与传播类的课程和知识,所以一战专业课这个分数还算是比较满意的(可以说是救了我的狗命,全程班给了我一根稻草!)。

上交的专业课给分并不高,今年上岸的同学一般是分上下,尤甚,甚至出现九十几分的,相比其他学校动辄+、+的分数可以说是非常克制了。所以专业课了解考试风格,努力对方向真的非常重要,跟着全程班的这一年我们都是完全针对交大的知识积累和训练,最终给了我回报!。

另外,公共课的分数则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着你能否成功进入复试;所以对于想考上交MJC的同学,一定要重视政治和英语,切忌轻敌。

择校原因

我大概是去年4月份选定学校的,择校也经历了一个蛮纠结的过程。首先,因为在苏州读了五年的大学,已经适应并且比较喜欢江浙沪地区的气候以及城市文化,所以圈定了几所诸如复旦、交大、南大、浙大几所学校。其次,在看了一些择校经验和讲座后,还是选择了交大。原因有三:

首先,不考新闻史。这点非常重要,我是文科生,高中饱受历史的折磨,年份与事件永远也对应不上的痛苦不想考研再经历一遍。(Butactually,没人想到今年复试竟然考察了新闻史,且被我抽中...这是后话)

其次,交大媒传学院近年来发展势头比较猛,尤其是立足于学校理工学科的强势基础,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新媒体、计算传播等方面成果颇丰。

最后,相比人大中传的题目,交大的题目相对比较基础和简单,跨考友好;更重视的反而是公共课。即使是专硕也要考英语一,能看出交大对于英语非常看重,复试也会有一道英语口语的题目,基本是新传专业的英文问答,比如今年很多人被问到议程设置理论在新媒体环境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学校“Pleaseintroduceyourhometown/parents.”“Whatisyourhobby?”等比较水的问题。

专业课复习

四月—六月:阅读专业书目

虽然4月中旬就定好了学校,并且报了新传考研人全程班,但由于当时大四下的课排得非常满,期中考和期末考时间也很紧迫,再加上好几拨朋友纷纷来苏州踏青游玩,因此在四五六月份我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在备考复习中。基本上做的就是跟着全程班的进度读完了《传播学原理》和大部分的《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这本全程班也会带读,自己又看了《传播学教程》。

上述三本书我个人建议的阅读顺序是:教程—传原—范式与流派。虽然《教程》并不是交大的参考书,但这本书非常适合作为新手入门来看,内容很丰富,阐释得也比较透彻,读起来不会觉得很难理解,当时觉得还蛮有意思的。而《传原》是交大给出的参考书中最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本书,第八章的内容尤其重要,这本书会一直伴随着你备考的全程,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最后一本,刘海龙老师的《范式与流派》则难度大幅跃升,属于拔高阶段的书目,这本书第一次读的时候真的比较劝退,觉得晦涩也是正常的,无需担心,但坚持读下来会觉得有一种“贯通”的感觉,有利于知识的总体整合。

在这个阶段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一点是,看书的时候切忌机械阅读,一定要动脑,在遇到新理论时可以联想一下生活中的例子,会好理解得多;此外,千万不要沉迷于今天看了多少页的“量”,量化指标很容易自我感动,消化了多少才是关键。

现在回看相册,去年此时满屏的吃喝玩乐,朋友欢聚到处游玩,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丝毫不着急,唯一有关学习的图片也是有关期末考的复习内容。所以,不要再浪费时间去担心自己五月or六月才开始复习来不来得及,把用来焦虑的精力拿去看书,你就来得及。

七月—八月

继续阅读书籍,热点专题整理

整理并背诵第一遍笔记,开始尝试答题

步入暑假,我才可以说是正式开始了系统的考研复习。在这一阶段读了《人际传播学》、《财经新闻》、《新闻评论教程》、《新闻采访方法论》(这几本大概过一下就好,后期背精简版的笔记就够了)以及彭兰老师的《网络传播概论》。薛可老师的《人传》是特别厚的一本书,里面的内容也比较多,因此读起来要有所侧重,三、六、九、十三以及七、八的部分内容是重点章节。《网传》可以帮助刚接触传播学科的同学快速了解当下新媒体发展的来龙去脉,书中的有些话几乎能直接用来答题(尤其适用于答技术发展和新媒体环境变迁的背景句),推荐结合PDF版的笔记来看,会在读的过程中更加有的放矢一些。

这个时候也可以开始热点专题的整理了,专题笔记的整理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一阶段到考前,热点专题笔记都会常伴左右,直至最后成为你考场答案的素材库。专题的梳理与整合这个工作,我建议是一定要自己来做。有的同学为了图省时方便,直接背诵买来的学长学姐的高分笔记,看上去是省了很多事儿,但其实大脑并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逻辑框架,在后期答题时势必会出现不流畅和机械地回想的状况,效果并不理想。

这其实也是我自己在整理基础笔记时的切身体会,我在七月份的时候觉得对于传播学原理这本书而言,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自己再去做一遍笔记,学姐总结得已经很好;但是在背诵的时候总是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增删语句和调换顺序,十分费神,最后索性自己重新做了一遍,事实证明的确提高了背诵的效率。这种体验也算是考研之旅给我上的一课,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想着走所谓的“捷径”吧,代价或早或晚都会来找你的。

同时在这一阶段已经开始尝试着答题,刚开始输出的时候会比较艰难且痛苦,坐一下午才勉强写完一道题也是常事。在答题时不要过于完美主义,追求字句的通达和准确当然是好的,但不必花太多时间在内容的“精”和“深”上,毕竟这个阶段我们的输入和积累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重要的是答题思路和角度的培养,要多多借鉴优秀答案和论文的角度,然后反思自己的疏漏,才能高效地进步。

这个时候的时间安排没有非常固定,我在暑假期间也回家待了一个月左右,但每天也需要保持7–8h的学习时间。

九月—十一月

背诵二、三轮专业笔记

看大量论文并整理到热点专题

答题训练,实务评论训练

《传播学原理》和《人际传播学》的笔记,是一定要反复背到三遍以上的;像传原第七、八章这样的重点章节,最后已经数不清背了多少遍,大概八九遍是有了,最后需要熟练到随便抽一个理论必须要在15-20分钟内默写完,毕竟考场时间真的很宝贵。传原第八章全部都是重要的理论,推荐在刚开始背的时候按阶段整理出框架,包括各个理论的要点、每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评价,做到每一块心中有数。

在这个阶段遗忘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明明前一天刚背熟的理论,第二天在脑子里过的时候又会遗漏几个点,这会让人感觉比较无力,但平静接受就好,大家都会经历这个时候,多重复几遍就完事了。重复的力量是可怕的,跟坚持一样,重复的意义也就在于重复本身。其实考研就是一个不断重复和复盘的过程,practicemakesperfect.

同时,在这几个月需要不断看大量的论文,包括交大老师发表的论文和其他学术大佬的论文,这时候全程班的学长也会给出各个专题的论文包,完全是解决考试问题的积累!可以相应地补充到自己的热点专题里;自己也可以根据需求在知网搜索高质量的论文,比如四大刊的文章。此外,也要重视案例的积累,在整理专题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添加案例,利用碎片时间浏览的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zx/1268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