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杨

9月,一年一度的“保研季”。

已有名校正式官宣,将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推免比例,保研越发成为名校读研的主流途径。

同时,越来越多名校推行博士“申请-考核”制,扩大直博和硕博连读比例,开展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的长周期贯通培养。

简单说,本科没考上名校,硕士难上。本硕普通高校,博士申请名校也难。就像不少考研党吐槽的:当年高考没考好,一路兵败如山倒。

今年的考研时间已于日前公布,但对数百万考研党而言,并不算好的消息接踵而至。

保研率持续上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袁直曾建议,要增加“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比例。

在考研大幕拉开前,保研早一步提上日程。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名校日前已宣布,年将进一步扩大推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在省市层面,上海、安徽正式官宣,将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推免比例。

上海市三部门8月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上海市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上海市将努力提高本科生推免比例。教育部、安徽省7月公布《推动结构优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共同行动方案》,提出安徽省将适度扩大硕士生推免名额。

当前,名校保研率正朝着“破五”局面推进。清华大学年保研率达56.2%,北京大学为54.73%,均超过50%。武汉大学年接收推免生数量占比49.91%,年占比50.00%,年增加至52.85%,超过半数。

同时,名校保研趋向“近亲繁殖”。中山大学年拟录取推免生中,95.5%来自“双一流”高校。北京大学年接收推免生中,本科来自“双一流”高校的占比达94.8%。

反观普通高校,要么是个位数的推免比例,要么没有推免资格。截至目前,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一共所。全国有所高等学校,87.82%的高校没有推免资格。

大部分的本科生无缘推免,即使本科期间成绩优异。而名校持续上升的保研率,不断挤压着考研大军的名校梦空间。

不过,清华大学教授金兼斌指出,不能因此否定研究生推免改革的意义。

至少基于经验,推免选拔机制还是有效和成功的,能够挑到有良好学术素养和潜质、或有特色的优秀学生。这种选拔方式由于更多依赖大学几年总体的累积表现,选拔方式更加可靠。

本硕博贯通培养

硕士期间少有机会,熬到博士也不见得有戏。

年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对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总体设计与定位,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将主要以博士教育为主。

日前上海市《关于加快新时代上海市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扩大直博比例。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今年明确表示,优秀本科生攻博夏令营是经济学院选拔攻博生的唯一渠道。

所谓直博,是优秀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开展长周期贯通培养,本着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育机制,精准遴选科研“好苗子”。本科出身如何,无疑越发重要。

当然,本硕博贯通培养存在争议。对“本研一体”的学子而言,从本科到博士的贯通培养,尤其是在本校读博,未必是很好的路径。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指出,本硕博在不同高校学习的经历具备学缘异质性,名在新中国接受全部或部分高等教育、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院士中,具备学缘异质性的院士共名,占比超过80%。

升学规划专家梁挺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申请读博阶段,目前高校主要实行三种方式:直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

博士招生实行“申请-考核”制,始于年,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率先尝试。如今,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均已开始推行“申请-考核”制。伴随着名校全面实行“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取消统一入学考试。

梁挺福指出,对出身名校的应届毕业生而言,三种途径均可行。对于非名校应届生,尤其是母校没有博士点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申请-考核的方式读博,这无疑增加了难度。

与一考逆袭的统一入学考试不同,“申请-考核”制下,部分名校会对申请者的毕业院校或所在学科的位次作出要求,比如本科毕业于、高校,比如学科评估B档及以上学科。

考研党直面未来

三个月后,数百万考研党将奔赴考场,专硕在等着他们。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持续增加,从年的万人增至年的万人。招生也在同步增长,8月教育部网站公布《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研究生招生比上年增加19万人,增长超过20%。

年研究生扩招19万人,就是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7月26日,教育部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xx/1272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