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昨晚10时许,“油桶叔”靠在自制的“土卧铺”上休息。/晨报记者殷立勤

  2015春运·温暖回家

  昨日,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这一天,上海铁路春运拉开帷幕,未来40天里,预计将有近1030万人次的旅客从上海出发,搭乘一趟趟“开往春天的列车”,踏上返乡之旅。在春运上海发出的首趟临客列车上,50多岁的“油桶叔”吴顺刚自制“土卧铺”,累的时候上半身躺在软软的蛇皮袋上,脚搁在油漆桶上,40多个小时漫漫长路“人站我坐,人坐我躺”。

  土卧铺不花钱“变废为宝”

  昨晨7点01分,3663次列车缓缓驶出上海南站,开始了通往成都的长达48小时的漫漫长路。定员1580人的列车到8点时实际只有736名旅客,一大半座位暂时还无主。随着列车途经嘉兴、杭州东、义乌等旅客较多的车站,车上的座位越来越紧张,到了11点时已接近满员。原来“四仰八叉”一人占一排座位的人只能收敛睡相,蜷缩到角落,一些人把行李都搬到了中铺,下铺并肩坐了四个人。连过道上的下翻式座位也坐满了人。

  在10号与11号车厢之间,一位“潇洒”的乘客颇为引人瞩目。他身穿棕色皮夹克,头上戴着黑色鸭舌帽。和其他乘客多少有点疲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位大叔看上去相当惬意。“法宝”就是他坐着的油漆桶。这个油漆桶外面特意蒙上了一层毛毯,坐着相当舒服,背靠栏杆,就是个“软座”。更绝的是后面还有个蛇皮袋,里面包着他自己的棉被,蛇皮袋垫在了拉杆箱上,与油漆桶齐平,累时上半身躺在软软的蛇皮袋上,脚搁在油漆桶上,一个“土卧铺”就这么产生了。

  “我前天买票时已经都卖完了,最后心一横买了张站票(无座票)。”“油桶叔”家在四川绵阳市三台县,他从杭州东上车要坐40多个小时到终点站再转车。如果没有这个“土卧铺”实在很难想象要如何度过这40多个小时。

  “我出来打工15年了,以前也因为买不到座票,只能买站票。”谈到当年的旅途,“油桶叔”苦笑着说,那真是累得不行。“没人的时候蹭座位坐坐,有人了就得给人让开,实在不行,就只能坐过道甚至蹲在厕所里。”后来看到老乡带着平常用的油漆桶做板凳坐回了家,他终于开了窍,还加以改良,把硬邦邦的油漆桶改造成了“软沙发”,再加上装着棉被的蛇皮袋,“土卧铺”让其他站票甚至硬座乘客都眼红。在“油桶叔”看来,“土卧铺”绝妙之处一是“变废为宝”,把原本占地方的行李变成了“床”,二是不需花一分钱,全都是自己的打工家当“改造”的。

  打工赚钱大半给妻子治病

  “大叔你能让我看看油漆桶里装着什么吗?”

  “那是给老婆带的礼物。”

  “哇,大叔,你很浪漫嘛。”

  “其实就是一堆脏衣服和脏鞋子。反正要回家了,还洗什么呀?”“油桶叔”吴顺刚和记者开起了玩笑。不过,随着记者和他深入交谈,却发觉这个风趣的中年人的生活其实并非一帆风顺。十多年来,吴顺刚先后在杭州、温州、上海等地打工,主要从事工地打桩的工作,每天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吴顺刚伸出左手,只见食指上有条长长的疤痕,几乎贯通整根手指,“我手指割伤,缝了九针,都没有休息过。”甚至还有一次从5米多高的高台摔下,腰部也留下了老伤。

  “有时还碰到小老板欠薪,去年还有3000块工钱没给我。”吴顺刚说,现在每年能赚五六万元,但一大半要花在老婆看病上。“老婆身体不好,特别是胃,十几年了。”“我去年给她寄了3万多块钱,前两天一问已用掉2万多了。”

  打工多年,“油桶叔”现在最大的理想是给儿子在老家留下一套“乡间别墅”。“现在已经盖了两层,差不多200多平方米吧。”这都是他多年打工攒下的钱,“不过现在还没钱装修,看来还要再干几年。”摘下鸭舌帽,“油桶叔”又露出了乐观的笑容。

  “老春运”叹临客压力小了

  “油桶叔”差不多每年都要回家过年,是个多年和铁路打交道的“老春运”,谈到春运,他似乎也有说不完的话。前几年,那人真是多。过道上全是人,好不容易挤进厕所却发现里面居然有七八个人。夜里有的人困了,就在下铺底下的空隙铺上报纸,睡在座位底下,坐着的人腿都不敢动一下。人一多,卫生工作跟不上,地上铺着厚厚一层瓜子壳,走上去都是软的。

  这么多次春运旅途他印象最深的有两次:一是几年前,到了义乌站,车上全是人,两个20岁左右的小姑娘在站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硬是被从车窗塞进了车厢,两人是踩着座位上旅客的头进车厢的。“真是受罪啊!”

  第二次是2008年,因为大雪,多趟列车晚点,长途汽车取消,他年初一才上车,到家已年初三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油桶叔”对于春运已经驾轻就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闭着眼睛都知道大致开到了哪一站。而这两年他也明显感到春运有了变化,“没有那么挤了,至少座位下面不会睡人了,也再也没看到有人趴窗户进车厢了。”

  这一点也得到了列车里其他“老春运”的赞同。一位到重庆的旅客说,好几年前上海到重庆的列车每天才两趟,现在增加了不少,春运期间还会加开临客,每列车的旅客也少了。一位列车员也说,现在高铁、动车分流掉了相当部分的乘客,再加上经济条件好了,坐飞机或长途大巴回家的人也多了,以往人满为患的临客压力确实减轻了一些。

  [记者手记]

  车厢里的“人情社会”

  “宝宝看妈妈手机,笑一个!”

  在这趟开往春天的临客里,车厢里充满着春天的气息,不乏欢声笑语。这一半缘于辛苦一年后回家过年内心的喜悦,另一半则来自于封闭车厢里特有的“人情社会”。

  “你家娃娃叫什么名字?”一群原本素不相识的旅客落座不久就交流起来:“叫陈家宝,这个名字好吧?”“很好啊,一听就很有前途!”笑声中,早起赶车的疲惫不知不觉中就消散了大半。

  群众的智慧也给春运增添了不少温情。比起网上动辄数百元的所谓“春运神器”,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各种“土办法”才是最实用的,乘客用小折凳、靠垫、毛巾、窗帘等随身物品尽可能营造出比较舒适的环境,苦中作乐。

  一位列车员感叹,再过5到10年,春运肯定还会有,但客流会逐渐趋于平稳。到那时,“退休”的“油桶叔”在儿子那200多平方米的“别墅”里带孙子,不再需要出来赚血汗钱时,他还会怀念曾经一趟趟的临客之旅吗?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xx/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