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大饥荒,现在没有多少人知道了。它成了一个传说,传说在老一辈人的口中——民国十八年大年馑。

网上流传有几张灾民饿毙的黑白照片,据说是美国记者拍摄。照片在下边的正文中可见,惨不忍睹。赫然所示的,是其上有“眉县灾民”、“凤翔灾民”、“蓝田灾民”字样,确属陕西。

民国十八年,是年。其实这场大饥荒起止于到年间,是由一场旱灾引发的饥荒。

灾前,陕西有万人口,而这场旱灾饥荒导致的受灾者多达万人。有种说法是逃荒40余万人,被卖妇女儿童30多万人,而死亡者高达万人。

饥荒之后,河南、山西周边邻省陆续有人口迁移而来,因此,目前陕西境内河南、山西后裔相当多。

可叹!岁月忽忽而逝,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一场旱灾饥荒,这场几乎让陕西亡省亡种的悲剧,却被世人遗忘,很多陕西人自己都不清楚。

有人记载了这段历史。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我看到成千的儿童由于饥饿而奄奄待毙,这场饥荒最后夺去了多万人的生命!那是我一生中觉醒的转折点。我后来经历了许多战争、贫穷、暴力和革命,但这一直是最使我震惊的经历……”

而且,很少有人知道,这场大饥荒之后催生了一条叫做“泾惠渠”的水利惠民工程。

李仪祉与关中八惠(上)

一场几欲让陕西人亡种的

“民国十八年大饥荒”

催生了一条叫做“泾惠渠”的

水利惠民工程

年,李仪祉先生离开南京回到家乡。他是应陕西省水利局局长郭希仁先生之邀,接替郭就任陕西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局总工程师,由此开启在陕兴修水利的生涯。

粗布棉袍亲力亲为

野外测量同甘共苦

此前,李仪祉先生对陕西自远古时期至年发生的灾害做过详尽调查。他发现,陕西每隔十年必遇一次严重干旱,一年无雨也很常见。

李仪祉先生下决心要修建陕西关中地区的灌溉工程,使百姓有水种田,能吃饱肚子。他首先想到要为渭河北岸平原这个全省主要棉麦主产地修渠引水。

年8月,李仪祉先生组建测量队,正式开始勘测泾河河谷、灌区地形、水文观测的工作。他把测量队分为陆、水两队。

陆队主要任务是测量地形、地貌及为流经灌区渠道定线,队长由年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科学校的刘钟瑞担任。

水队主要负责测量水位、流量、雨量,队长由年同样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科学校的胡步川担任。

这两位先生都是李仪祉先生的得意门生,毕业后追随李仪祉先生来陕西实现郑白宏愿。

胡步川先生(-)浙江临海人。水利学家。随师李仪祉先生在陕西兴修水利,参与泾惠渠、汉惠渠、渭惠渠、洛惠渠工程建设。曾任西北大学工科教授、华北水利委员会工程师、渭惠渠管理局局长兼陕西水利局代局长(图片来自网络)

勘察测量,李仪祉先生也亲力亲为。重要山谷河道,李仪祉先生和队员们一样,手持测量杆,攀上悬崖陡坡。在测量时,李仪祉先生也曾几次因全神贯注于调查测量而不慎失足落水,但他并不以为有什么,反而以此告诫队员,务必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对水陆两队报来的各种数据,李仪祉先生并不轻信。往往自己再次走访当地住户,了解气候、物产、用水,还特地详细了解人口数量及生活状况。

野外测量,并非游山逛水。李仪祉先生和大家一样,一整天都在山间、沟壑奔波,经常很晚才回到住地,有时往返不及,就在野外支起帐篷过一夜,饥一顿饱一餐更是家常便饭。

这样劳苦的工作,没有一个队员叫苦喊累。因为他们从李仪祉先生身上看到一种伟大精神,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能量,自发地产生出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大家的印象里,李仪祉先生身着粗布棉袍,光着头,胸前挂一副他从德国带回来的望远镜,背着一顶草帽,手拄一根拐棍,袍裤挽到膝盖,满脚都是泥巴。工作起来,认真严谨,穿山越岭时,又时不时和大家拉拉家常,有时兴致所起,还会扯开嗓子,大声吼几段秦腔。

在山沟里测量,如果遇到村子,能吃一碗老乡做的油泼面,李仪祉先生就很开心。他圪蹴在老乡屋门前,口称“麻烦大嫂给拿两瓣大蒜”,就吸溜吸溜吃起来,一碗面下肚,再舀一碗面汤一咕噜灌下去,擦擦嘴,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这哪里是堂堂的建设厅长、水利局长大人,分明就是个同甘共苦、随和宽厚的贴心朋友。

李仪祉先生勘察泾河途中

两年行程二百公里

打开吊嘴遍地是水

历经两年、行程多公里的测量与勘探,测量队掌握了泾河流域的地貌和水情等,积累了丰厚的第一手数据资料,测绘了仲山6.2平方公里1/0地形图、绘制了9.1平方公里1/0泾河河谷地形图,测绘了干渠线路水准导线20公里、旧渠水准导线17.5公里,灌区干渠线路余公里。

李仪祉先生据此撰写了《勘察泾谷报告书》、《论引泾》等10余篇计划报告和论文。

根据陕西省当时的财政状况,李仪祉先生提出甲、乙两种方案。

甲方案为高坝方案,灌地万亩,投资-万元;乙方案为低坝方案,又分为三种设计,投资最少的只需要万元,可灌溉耕地50万亩。

鉴于当时实际,引泾工程只能按投资最少的方案实施。李仪祉先生遂提出“打开吊儿嘴,遍地都是水”的口号,编印中英文《陕西吊儿嘴水利工程概况》的两本小册子,将引泾工程规划做成模型、照片、图表,在西安亮宝楼(西安南院门原陕西省图书馆)举办展览,广泛宣传,并在灌区各地巡回展出,进行动员。

李仪祉先生看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凝聚而成的引泾计划书和引泾设计图纸,十分自信地说:“水渠成后,其灌田之效有大者,有小者,古人所未及者且需图创发乏失引古已有过去之成绩,而能恢复之,庸非可耻。故吾辈宁至以郑国渠最大之效期,不愿以广惠、同济等渠固步自封也。”

此时期他所撰写的《陕西渭北水利工程引泾策第二次报告书》、《工程的社会问题》、《请拨庚子赔款以兴陕西引泾水利说帖》、《陕西渭北水利工程局引泾第一期报告书》、《引泾第二期报告书》等文章公开发表后,引起







































北京医院专业白癜风治疗
中科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xw/1195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