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畅,华政校友,现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播新闻中心首席主持人。先后获得全国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长江奖),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中国新闻一等奖。她主持的《市民与社会》节目在长三角广播市场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收听率和广泛的影响力,许多人把收听这档节目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做了许多年《市民与社会》,秦畅几乎成了这个节目的代名词。熟悉她的听众知道,藏在“市民”与“社会”背后,节目尤其有看头的主角,是“官员”。 坐在秦畅面前的官员,最初都有些紧张。这位女主播的满面笑容下是犀利言辞,她很少拐弯抹角,常常一语中的。要摆“官架子”的,在这里过不了关。但做完一期节目,官员又常常觉得轻松。因为即便最剑拔弩张的对话,最终也使官员与民众间多了一份沟通的顺畅。 “这个栏目非常好地架起了政府和市民之间的一个桥梁,尤其是市民对我们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热点、一些难点的反响和呼声,我们特别需要了解。”下了节目的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健说。 那期节目的主题是“智慧城市”。刘健刚戴上话筒耳机,秦畅就来了个“直来直去”:“大家都能把它跟社会热点话题联系在一起,比如监控算不算智慧城市啊?”但刘健并未感到不悦。相反,他颇为赞赏秦畅的专业性:“她能够捕捉到百姓关心的热点,她下了很多功夫。” 节目创办伊始,《市民与社会》即打出“沟通官民对话,发布公共意见”的理念,遍邀官民对话。而当初,秦畅的理想也很简单,“就想做一个听众喜欢的主持人”。《市民与社会》收听率颇高,秦畅一度认为自己的理想早已实现,直到有一次,一位听众打来这样的“你不了解上海民众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你觉得你听懂了他们讲话,其实你根本没听懂。” “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这么多年来,我真的听懂人家在说什么了吗?”秦畅回忆,听众的这句批评让她重新思考这份工作,乃至“直接给了我一束追寻光明的路径”。 那是年。秦畅开始建立“听众信息库”,定期进行电话回访,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和需求;听众逐渐以这样的方式更“深度”地走进节目,秦畅的节目也逐渐更具有社会意义上的深度。年,《市民与社会》荣膺中国新闻奖。那时,秦畅已经意识到自己和节目需要传递的核心价值:沟通。 “这是一个多元价值、思想碰撞、众声喧哗的时代。”在秦畅看来,这个时代的新闻人需要自己的理性和坚守,也需要成为一座促进不同群体沟通的桥梁,“现在特别需要强调沟通,而每个人也都渴望沟通。” (源: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环孢素软胶囊说明书有没有说用药禁忌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的医院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lt/1198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