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白癜风能治疗好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50516/4624589.html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七、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刊物 《先驱报》与《中国青年》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年1月改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最早的第一批刊物,是由地方组织创办的。 《中国青年》以青年为读者对象,把教育青年、指导青年摆脱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作为办刊的主要目的。 恽代英是主编,萧楚女 中共中央机关报 《向导》周报的创刊 “一大”没有创办机关刊物,“二大”开始筹办党中央的机关报——《向导》周报 《向导》是党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第一任主编是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都参与过编辑工作。 创刊后,《向导》首先集中力量宣传党的“二大”中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统一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反复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一方面高举反帝反军阀的旗帜,另一方面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其中对胡适的《努力周报》的批判很有力度。 《向导》的有力宣传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到封建军阀”的口号日渐深入人心,为处在混乱的政治局势中的人民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向导》在促进国共合作方面,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孙中山在共产党的帮助写,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的新局面正式形成。 《前锋》与《新青年》季刊 主编瞿秋白,很有才华,曾以《晨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去苏俄访问2年,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写了16万字的通讯,发表在《晨报》上,这些通讯,首次向中国人民报道他所提听见的十月革命的俄国的真实情况,因此在国内引起了很多的反响。 作品《俄乡纪程》、《赤都心史》 《新青年》的宣传重点: 1、全面的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2、从政治上、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以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3、举办公差国际号、列宁号、世界革命号等专号,介绍了共产国际与国际革命运动的经验;4、参加思想理论斗争,批评唯心主义观点,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国共合作时期的新闻事业 《政治周报》 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是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当时毛泽东任代理国民党宣传部长,所以前4期由毛泽东主编,从第5期开始由共产党员沈雁冰(矛盾)主编。 办报宗旨“为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上的幸福。” 《政治周报》主要用大量的事实来击退国民党右派的进攻,宣传上,有力的打击了国民党右派。 《热血日报》 《热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日报,年6月4日在上海创刊,瞿秋白主编。该报是4开4版的铅印报纸。 《热血日报》在五卅运动中与时事政治性的《向导》周报相配合,指导运动向前发展。 坚持反帝方针,反映了广大群众的愿望,收到群众的欢迎。 “诚言”事件 帝国主义及其军阀政府不仅使用暴力镇压,而且利用新闻工具进行造谣欺骗,挑拨离间。自五卅运动开始后,外国的通讯社和报纸几乎全站在帝国主义一边。他们歪曲事实真相,企图破坏以共产党为首的中国人民反帝统一战线,破坏五卅运动。 《诚言》的类似传单的宣传品被出版,形式暧昧,态度明朗,没有固定篇幅,无出版机关名称,却编号出版(共出过3期),出版者将它到处散发、张贴,转行挑拨、造谣之能事,力图离间参加运动的各阶级的关系。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种东西,《申报》和《新闻报》竟然在广告栏目中用大字刊登,引起群愤,群众抗议,报界撰文斥责。 在强大的压力下,《申报》、《新闻报》不得不以接受罚款、登报像读者道歉、引发辟谣传单来表示认错。 民营大报的企业化发展(个人认为比较重要) 《申报》 《申报》自史量才年接办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向企业化方向发展(我觉得放在当下也好用) 1、在新闻业务方面,为了采集翔实的新闻,史量才在国内外建立了完善的新闻搜集网,国内来说,各地遍设记者、特派员、通讯员; 2、增出各种专刊,是《申报》新闻业务改革的又一举措,内容上充实和版面的扩大下了很大的功夫; 3、在报社设备与办报条件方面,《申报》采取了引进先进设备,扩大报馆规模,改善报人待遇等措施。为使报社更具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竞争实力,史量才在上海率先建成5层楼报馆一座; 4、为扩大报社收入,史量才注重广告业务的拓展。开设了《申报》广告推销科。 《新闻报》 《新闻报》是上海报界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报纸,曾创下日发行量15万份的记录,一举超过上海大报《申报》,居沪报之冠。 办报方针: 1、“勤政重商”是《新闻报》在办报宗旨上一个异于他报的首要特点 2、《新闻报》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迅速翔实的本市新闻报道 3、《新闻报》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新闻时效和报纸的质量 4、竞争意识强烈且善于取人之长,是《新闻报》又一个重要的特点 5、注重报业的管理,狠抓发行与广告是《新闻报》迈向企业化的重要的一步,也是它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大报企业化,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时代的渐进,商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闻不仅要时效性强,还要信息量大。这些要求决定了报纸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和现代的设备,决定了报纸必须以报道新闻为第一功能,于是企业化大报应运而生。(用在当下媒介融合期间个人觉得改改也很合适,很有发展的眼光) 独秀于北方的新纪《大公报》 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发起,吴鼎昌出资5万元买下《大公报》,胡政之带来“国闻通讯社”和《国闻周报》人马,张季鸾主持笔政。 新纪公司《大公报》在经济上完全独立,不受任何方面资助,三年内,胡政之、张季鸾在报社供职,领取报社工薪外不能兼任何有俸禄的公职。 周恩来、邓颖超在张季鸾逝世时赠送挽联,给予其公正评价:“所忠之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人模范。” 四不方针 张季鸾在《本社同人之旨趣》中提出“四不”办报方针,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不党”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卖”不以言论做交易。“不私”本报同人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私图,是公众喉舌。“不盲”夫随身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 新纪《大公报》的新闻业务 新纪《大公报》在版面与内容上均做了改革,过去报纸的版面大多是条报式的一栏到底,加上最初的专电、外电均无标题,显得很呆板、单调。新纪《大公报》对于重要新闻,很注意突出其地位,标题醒目,有时还配有图片。版面编排注重长短新闻的搭配,且使用大小不同、字体多样的铅字。 内容上,重视新闻与言论著称,强调“报纸生命,首在新闻”,早期该报有两整版国内外要闻,其新闻力求迅速准确,重要新闻即使错排一字,也令主持编务的张季鸾切切在心,终日不乐。 言论以政论为主旨,结合时政、结合当天的新闻,作切中时弊的社评,它的社评代表报社立场。当时的报纸,或重视言论而轻新闻,或重视新闻而轻言论,二者并重的不多。 异军突起的《世界晚报》、《世界日报》 1、首先在于成舍我以“大报小型化”的方式的方式来经办晚报,一反当时小报的色情与媚俗,以小的格局涵高的品味,以小的版面容纳精编的新闻,从而出奇制胜 2、能以极少的资金而获得迅速的成功,在于成舍我的敢于用人和善于用人。张季鸾加入时才18岁。 3、2个副刊,《夜光》和《明珠》,张恨水是《明珠》的主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zx/1253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