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由隧道股份承建及运营管理的黄浦江底最大直径隧道———长江路隧道即将建成试通车。建设方对外揭秘了该条隧道建设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巨大盾构穿越高架地基

长江路隧道用一台15.43米盾构穿越逸仙路高架和轨道交通3号线,最近处距离其地下桩基只有1米,这是世界隧道史上绝无仅有的案例。“几乎要贴着桩基过去,推长江隧道时也没这么近的穿越。”隧道股份上海隧道长江路隧道项目副经理江磊介绍说,它们的地下桩不但对侧向力的承受度较弱,且逸仙路高架桩基相对较浅。更惊险的是,高架上车流繁忙;轨交3号线高架上,不时有列车驶过。

为了保障隧道安全顺利穿越,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建设者为所有地下桩穿上了用水泥制成的厚约1米“防护衣”,从上到下贴护着桩基,形成一道坚固屏障,这种工艺也是在国内大型越江隧道中是首次应用。

在穿越过程中,项目指挥中心24小时监控。现场更量身定做的10米高钢结构托架、十几台千斤顶,随时待命。最终,“1米穿越”推得“有惊无险”、精准无比,15.43米直径大盾构的最终误差仅2厘米。

采用国产高性能沥青

目前,上海长江路隧道是上海第一条采用国产高性能沥青的越江隧道,也是外环以内唯一具备重载车辆通行能力的隧道。

可能在普通市民看起来,沥青是一样非常稀疏平常的材料,但应用在长江路隧道的特殊高性能沥青,却与普通沥青有天壤之别。针对隧道未来可能发生的交通流量大、重载车辆多、路面夏季温度高等特点,隧道股份路桥集团自主研发、调配了专门针对长江路隧道的高黏度改性沥青。

与常规沥青相比,它具有非常高的粘结特性,以及优越的抗重载性能与耐疲劳性能。高黏度改性沥青的抗车辙能力是普通沥青的2-3倍,疲劳寿命是普通沥青的3-4倍,即使在高温、重载车辆反复碾压下,也不易变形、开裂,不但克服了单一普通沥青路面或混凝土路面的诸多缺点,其维护、保养费用低,更使普通市民的行车通行体验大大提高。

融合物联网和BIM技术

在上海长江路隧道,技术人员将可以通过物联网和BIM技术的融合,实现对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例如,在隧道车行道板的下方“牛腿”位置设置了记录不同时期车行道板结构数据的精密观测仪器,借助NFC距离无线通讯等信息化技术,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网络实时传输至技术人员手中,实现对隧道的远程、实时、动态管理与控制。借助物联网技术,每一时每一刻,隧道即便产生了头发丝粗细的细小变化也难逃“法眼”。这将大大有利于隧道日常的保养维护。

此外,物联网技术最终还将与BIM技术进行融合,隧道实时数据将转化为可视化的隧道BIM模型,更加方便技术人员分析、研究隧道状态,保障隧道地健康状况。更精确、更高效的隧道运营管养,将把长江路隧道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小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
北京有没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zx/1156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