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交响、歌剧、沪剧、越剧、评弹……上海现有18个国有文艺院团,涉及的艺术门类可谓不拘于一格、不泥于一态。如何能让文艺百花园每一朵艺术之花沐浴更多阳光雨露?如何帮助彼此独树一帜的艺术样式找到各自最适合的前行道路?

  上海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分类定位、体现不同艺术语言特点为改革发展要求,扎实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分类改革,让上海的文艺发展既能顶天立地,也能铺天盖地——

  讲好世界语言

  芭蕾舞、交响乐、歌剧、杂技等达到国际标准

  3月15日晚,上海杂技团《小龙飞天》剧组结束欧洲巡演抵达上海。过去的4个多月,该剧组在巴黎、马赛、日内瓦、布鲁塞尔等29座欧洲城市演出96场,观众30多万人次。

  继年至年《十二生肖》剧目在巴黎和欧洲多个法语区城市引起轰动之后,上海杂技团再一次征服欧洲观众。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上海杂技团的海派新马戏杂技综艺在欧洲主流演艺市场再度成功。

  “许多人都认为中国杂技在国际上风光无限。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太阳马戏’等为代表的国际马戏新潮流崛起,中国杂技大国地位就受到冲击。”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上海杂技团团长俞亦纲感慨,“中国杂技与高端杂技演艺产品相比艺术语言处于劣势,不少节目直接成为外国原创作品的原材料。”

  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发挥真正实力。上海杂技团改变等演出商挑节目的被动做法,向海外合作商递出橄榄枝,实施“外方委约、中方创排”的合作模式,用西方观众熟悉喜好的艺术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新马戏”的革新实践,又一次在巴黎、在欧洲完成了一票难求的巡演之旅。

  这是上海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分类改革的实践之一。“上海的‘一团一策’改革,就是要遵循艺术规律,在着力解决各类院团共性问题的同时,分类解决个性化问题。”上海市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主任胡明华说,“芭蕾舞、交响乐、歌剧、杂技等具有国际化艺术标准的院团,要对标国际顶级院团,扩大国际影响,凸显‘世界性’特点。”

  讲好民族语言

  京剧、昆曲、歌舞、民乐等立足传承创新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感慨,艺术不像流水线生产,每个产品都是非标准性的,“上海18个国有文艺院团,各自的艺术定位、发展目标、历史积淀、影响力都不尽相同,如果全部‘一刀切’,统一步骤、统一做法,不利于激活艺术生产力。”

  张鸣介绍,上海所制定的“一团一策”,“各个院团结合自身发展的现状、目标,找出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以问题为导向找出普遍规律,最终由主管部门去伪存真产生整体方案。”

  3月18日晚,上海京剧院以一场名为“十全十美”的演出拉开了为期一年的“上京实力派”演出季序幕。演出季集纳了一批代表上京顶尖艺术实力的中生代名角,包括王珮瑜、史依弘、安平、严庆谷、李军等十人。上海京剧院根据十位名角的个人条件,将年度演出数量、各自的艺术特色及市场观众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有机整合,提前计划并量身定制出全年的演出剧目。

在上海昆剧团,75岁的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洵澎正在给90后徒弟教唱《南柯梦记》。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上海昆剧团首推“学馆制”,让所有年轻学员进团以后,有政府专款专项资金培养他们,推动昆剧传承。

上昆团长谷好好表示:总共要花三年时间我们向老艺术家学习出折子戏和6台大戏,全部是传统戏。这三年学习之后,上昆的一批年轻的昆曲学员一定在唱念做打,在舞台的基本功上面会有一个飞跃的成长。

  “以往戏曲演出比较零散,基本是‘泥萝卜吃一段洗一段’,经常下两个月要演出了现在还在准备。现在我们借用‘演出季’的理念,信息投放酝酿的时间比较充分,使得演出影响力明显提升。”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说,我们要努力提升民族文化在上海这座现代化城市中的影响力,这样的演出才是有意义的。

  “一团一策”分类改革,放手让不同的院团探索各自最适合的发展道路,而最终的目标殊途同归,就是出戏、出人。

  讲好本土语言

  沪剧、越剧、评弹、滑稽等追求乡情乡音

  近年来,作为上海地方戏的沪剧佳作频出。反映安徽齐云山普通母亲故事的《挑山女人》,感动无数观众,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奖;《邓世昌》等新创剧目又紧紧跟上。在方言文化式微、戏曲举步维艰的当下,沪剧这一地方剧种的实践,正在为地方戏未来的发展蹚出一条新路。

  “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应当为各类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营造更有活力的环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指出,“上海有基础有条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戏曲的弘扬之地,使中华民族的、上海本土的文化艺术深深根植于此,发展得更加成功精彩。”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介绍,沪剧走的是一条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沪剧历史上一系列坚实的创作实践都为沪剧乃至戏曲的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上海沪剧院的‘一团一策’,首先就是要讲好本土故事、传播上海声音。”上海沪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龚孝雄说。

  据统计,年上海18家院团新创(含改编)大型作品58部,同比增加4部;全年共完成演出场次,同比增加场次;演出收入合计达2.21亿元,同比增加0.19亿元;观众总计万人次,同比增加24万人次。

文字来源:人民日报记者曹玲娟

央广网

识别







































“爱心暖阳”北京中科情暖寒冬
健康中国重要影响力年度人物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xw/1220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