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单一窗口”目前有九大板块,贯穿着同样的理念:一次申报、一次查验、没问题的话一次放行。“三个一次”的背后是信息共享 ■过去,电子政务主要是以政府为中心、以部门为边界,形成“信息孤岛”。只有信息化应用,才能让“放管服”落地,对政府改革形成倒逼 ■“单一窗口”3.0版有望今年年内推出,其能支撑的业务将向贸易服务延伸。更多港务、航务、堆场、税收、金融机构和企业将被纳入“窗口” 在国际贸易领域,上海拥有两个“世界之最”:一是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这几乎众人皆知;另一个却低调许多———世界上业务量最大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在这个“窗口”,原本归于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等几十个政府部门,包含数不清审批和服务职能的繁复体系,被神奇地在网上合众为一,从而以高效的协同、简洁的逻辑服务了十多万家企业。因为通关效率大幅提高,每年能省下几十亿元。 “单一窗口”的探索,其意义不仅限于贸易领域,也为政府职能转变找到了一个入口。大数据、云计算等正在推动、倒逼政府的“放管服”(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所说,信息技术可以推动体制创新,并对深化改革起到“扳道岔”的作用。 非一般的整合,带来飞一般速度 开箱查验,平均从2天减少到1天,提速50%; 船舶申报,平均从2天减到2小时,提速96%; 货物申报,平均从1天压到半小时,提速98%; 船舶离港,平均从1天变为以秒计,提速99.9%。 这组来自上海市口岸服务办公室的数据,描述了“单一窗口”上线前后的变化。现在,上海口岸平均月进出商船多艘次,吞吐货物多万吨,95%的国际货物贸易和%的船舶申报都经由“单一窗口”完成,受益面和认可度可想而知。目前,上海“单一窗口”经验已经在十多个省市口岸复制。 高效从哪里来?它来自对不必要重复劳动的压缩。“单一窗口”运行前,企业为走通进出口环节,要分别向各监管部门填报材料。由于部门间存在业务重叠,许多材料从内容到格式几乎一样;不少核查事项近似,但因为部门间缺乏协同,非得企业一次次开箱接受查验。此外,原先相关监管部门间的监管衔接主要是“串联式”的,前道未完成,后道只能等,一个堵点会阻塞整条路…… 要提高通关效率,必须靠新意识、新手段,打破“制度天花板”。据市口岸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目前有九大板块,贯穿着同样的理念:一次申报、一次查验、没问题的话一次放行。 实现“三个一次”,源于跨部门协同。目前,上海“单一窗口”已纳入政府部门22个。整个推进阶段,也就是相关部门花大力气梳理重复流程、合并同类项的过程。以船舶申报为例,原先总共个申报项,最终只剩下多个。 仅靠在填表上做“减法”还不足以带来高效。“单一窗口”更重要的变革是部门与部门间的业务重塑———重复交的材料往往指向重叠的监管,为归并那些不该保留的流程,上海“单一窗口”提出“三互”原则,也就是在不同监管部门之间力争做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大道至简。在完成复杂的业务重塑后,最终在互联网平台上,一个唯一对外的窗口门户出现;透过它,除少部分必须递交纸质版文件的认证环节,几乎能办理国际贸易所有核心业务。 完整参与了整个“单一窗口”建设的上海元初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郁雄伟说,在享受“单一窗口”的便捷时,外人很难意识到,“窗口”背后的“大厅”里曾发生过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反过来,剧烈的内部整合,本就无须企业过分北京白癜风治好要多少钱北京能治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