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城内考古发掘

由浙江省考古学会主办的年度浙江重要考古发现评议会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等共15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评议会。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等出席。   

  会议对年度浙江全省范围内开展的考古发掘、调查和勘探项目进行遴选,通过单位推荐、专题汇报及专家讨论的形式,最终评议出八个项目作为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分别为:良渚古城遗址城内考古发掘、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嘉兴子城遗址、杭州市常青古海塘遗址、宁波市大榭遗址、明州罗城遗址、宁波市上水岙窑址、温州苍南海防城址勘探。

  评议会同时决定,于12月17日在西湖博物馆举办一场面向社会公众的“年度浙江重要考古发现公众分享会”,推出良渚古城遗址城内考古发掘、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宁波市大榭遗址、温州苍南海防城址勘探等四个考古项目与公众分享考古成果。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来了解下,咱们大宁波的这四处考古成果吧!

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

发掘时间:年1月至12月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项目负责人:沈岳明

上林湖是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也是唐、五代至北宋时期全国的窑业中心,代表了公元9-11世纪中国青瓷烧造技艺的最高成就。后司岙窑址是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最核心窑址,产品中秘色瓷比例高、质量精、种类丰富,是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最主要烧造地。

▲后司岙窑址远眺

后司岙窑址位于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中部的西岸边,编号为Y66,这里是上林湖越窑遗址的最核心位置。发掘面积近平方米。揭露包括龙窑炉、房址、贮泥池、釉料缸等在内的丰富作坊遗迹,清理了厚达4米多的废品堆积,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精品。

此次发掘基本理清了以后司岙窑址为代表的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与生产工艺、秘色瓷窑场基本格局、唐代法门寺地宫与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出土秘色瓷的产地问题。

▲窑址发掘现场

▲现场清洗标本

▲瓷质匣钵层的正摄影像图

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瓷产品,与唐代法门寺地宫中以及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不仅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而且装烧方法亦几乎完全相同,其中八棱净瓶目前仅见于后司岙窑址中。因此可以确定,晚唐五代时期的绝大多数秘色瓷器当为本窑址的产品,后司岙窑址是晚唐五代时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制瓷水平,其开创的以天青色为特征的秘色瓷产品,不仅是制瓷史上的一大飞跃,同时成了此后高等级青瓷的代名词,影响到后代包括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高丽青瓷等一大批名窑生产与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秘色瓷八棱净瓶

▲秘色瓷枕

▲使用瓷质匣钵装烧的秘色瓷净瓶

▲官字款瓷质匣钵

宁波市大榭遗址

发掘时间:年4月至11月

发掘地点: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大榭街道下厂村

发掘单位: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合作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仑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等

项目负责人:雷少

大榭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大榭街道下厂村,于年6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年9至12月为配合大榭开发区建设进行了抢救性勘探和试掘。年4至11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诸多科研机构对大榭遗址实施了Ⅰ期发掘,发掘面积平方米,共清理不同时期遗迹现象50余处,出土各类文物标本余件。

Ⅰ期发掘情况表明,大榭遗址地层堆积深度约1-2.5米,文化层可划分为四个大层,相对应的年代由早至晚分别为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商周和宋元时期。

▲大榭岛地理位置示意图

▲大榭遗址I期发掘区斜视角航拍

良渚文化遗存年代大体相当于良渚文化中、晚期阶段,主体系人工在地表堆筑的土台型遗存,绝大部分地层堆积属于土台的组成部分。遗迹发现有28个灰坑和1座墓葬。

▲良渚文化墓葬

▲良渚文化石钺

▲良渚文化石钺

钱山漾文化遗存主体系人工在良渚文化土台基础之上扩展和加高堆筑而成,地层堆积是土台的构成部分。遗迹发现1处小砂台、7处灶址、1个大坑、7处烧土堆和3处陶片堆,经专家考察和化学测试,这些遗迹有可能是当时的制盐遗存。

▲钱山漾文化烧土堆

▲钱山漾文化陶片堆

商周时期遗存年代大体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系当时人们利用史前时期土台居住和生活形成。地层堆积分布零散、单薄,遗迹仅发现2个灰坑。出土遗物也十分稀少,仅见有少量印纹硬陶罐,原始瓷豆、杯、钵,青铜耨等。

▲商周时期原始瓷

大榭遗址系宁波在海岛之上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海岛上能发现这种保存状况较好且时代自史前一直延续至宋元时期的聚落遗址十分难得。同时,大榭遗址地理位置独特,在史前和商周时期可以说是宁绍平原与舟山群岛之间文化交流、传播和人群迁徙、交往的桥梁,其发现对于探讨那一时期的海陆环境变迁、人地关系、制盐历史和浙东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明州罗城遗址

发掘时间:年8月至12月

发掘地点: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西门口

发掘单位: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合作单位:厦门大学

项目负责人:林国聪

明州罗城城墙遗址(望京门段)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中山西路以北、中宪巷以南、望京路以东、效实巷以西。年8至9月,为配合宁波市中山路综合整治工程9#地块望京门文化公园工程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厦门大学对该工程建设范围进行了探沟式重点勘探和试掘,并于10月正式启动了为期约3个月的发掘工作。勘探与试掘面积共平方米,发掘面积平方米。

截止目前,已发现1处城墙遗址、3座建筑基址、4个灰坑和6座古墓,出土大量唐宋以来陶瓷、砖瓦、铜钱类遗物。其中建筑基址均位于城墙内侧,古墓均位于城墙外侧。

▲宁郡地舆图

▲地表平整与探沟布设

▲城墙遗迹

▲出土瓷器

▲出土陶塑像

根据试掘出土遗物分析,此次发现的古城墙始建年代当不晚于五代时期,结合文献记载及其具体位置,可初步推断为明州(今宁波)罗城城墙望京门北侧的一段。

城墙是见证古代城市发展最为重要的物证之一。明州罗城城墙(望京门段)的发现,为我国古代州府级城市布局、城墙结构和宁波城市发展史研究提供了宝贵案例。

宁波市上水岙窑址

发掘时间:年2月至11月

发掘地点: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上水村

发掘单位: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罗鹏

上水岙窑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上水村境内。年2月至11月,为配合宁波中国-中东欧投资贸易博览会永久会址项目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项目所在地块进行了考古发掘,在上水岙发现并清理龙窑窑炉两条,出土大批精美的越窑青瓷器和窑具等遗物。

发现的两条窑炉皆为依山而建的龙窑,砖砌而成,其窑头部分均保存较好,但一号窑炉窑尾部分已被破坏,二号窑炉窑尾部分尚存。从窑头由南往北收缩的三处火膛遗迹看,这两条龙窑均属同一窑炉的三次重修再利用,每条窑炉系不同时期的3座龙窑叠压而成。以二号窑炉为例,保留有窑头、窑床、窑壁、窑门、排烟室等部分;窑顶已坍塌,塌砖杂乱,无法复原顶部结构及投柴孔分布情况;窑尾保留有排烟室隔墙和窑壁砖倒塌的痕迹。

▲上水岙窑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号窑炉全景

▲二号窑炉全景

出土遗物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一是种类丰富,主要包括碗、盘、杯、盏等越窑青瓷产品和匣钵、垫圈、复合型垫具等烧窑用具;二是造型别致,发现了以往越窑考古中少见的器形,如仿青铜礼器的越窑青瓷花口尊和镂雕凤纹、龙纹香熏等;三是装饰工艺繁复,集多种工艺于一身,刻划花、浅浮雕、镂雕、堆塑等工艺大量运用,使器物呈现多层次的立体浮雕感;四是纹饰精美多样;五是器物上大量刻划文字,如“大”“内”“千”“十”“弟子曾…”“…申日…下廟”“周置”“大吉”“曾州”“上清”等;六是出土的各式窑具上大量黏附各类器物,为研究越窑的烧制工艺提供了实物例证。根据出土遗物特征分析,其主体遗存时代为北宋中期。

▲越窑青瓷花口莲瓣纹尊

▲雀绕牡丹纹钵

▲变形摩羯纹盘

综合来看,上水岙窑址发现的龙窑窑炉虽局部破损,但整体尚存,结构清晰,关键部位火膛和窑尾排烟系统保存较好。发现的产品档次多元,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普通日用瓷;一类为高级定烧瓷;一类可能为出口外销瓷。其发现与发掘,对研究十世纪晚期到北宋中期越窑烧制工艺水平、东钱湖窑场生产状况和我国古代青瓷发展史和“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来源:浙江新闻、浙江考古等。









































长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治疗白癜风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xw/1196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