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是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总的看法,是一个社会新闻思想的统领与核心。新时期以来,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日益活跃,也产生了积极成果。研究也发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和科学内涵的认识尚有不少差距,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依然存在一些误区、误读和误解,其中有几个常见的问题值得注意,比如基本概念混淆、定义方式多样、内涵解读多重、研究层面不深等,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共同建构了一个混沌不明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从而带来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偏差和理解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1]这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同样存在。 一问题之一:基本概念混淆对文本的理解是从概念的确定性开始的。“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内涵和外延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2]人们经常在还没有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之前,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不同层面或不同意义上使用这些概念,去理解和言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造成一系列相关概念的混淆。 (一)不同类别概念的混淆 新闻与传播、新闻与媒体、新闻与传媒、功能与作用等,这些概念相互关联,但内涵与外延却有很大差别,不能混用。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要包括:喉舌观、党性观、真实观、功能观和自由观。”[3]其实,“喉舌”只是人们对新闻功能的一种比喻,“喉舌观”只是新闻“功能观”的一项具体内容,“功能观”是“属”,“喉舌观”是“种”,这两个具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的概念不适合放在一起并列。再比如,不少研究者在认识和理解“新闻”活动时,习惯性地将“新闻”与“宣传”这两个概念不加区分地进行并列或者替代使用,还有人曾专门撰文批判“新闻与宣传区别论”,认为没有宣传的新闻不存在。李良荣专门撰文厘清两者的区别:“的确,新闻与宣传有其相似之处,相通之处,但新闻与宣传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4]他认为:“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由此引起其他一系列区别”。[5]其实,新闻有宣传功能,媒体是宣传阵地,但新闻并不等于宣传,新闻有自身的规律。“新闻宣传”的概念是历史产物,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已经实现从“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重要转变,“新闻宣传工作”也逐步向“新闻舆论工作”转型,这是新中国新闻思想形成和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变,[6]背后折射的是社会发展的进步,是新闻理论与实践的进步,也是新闻话语方式的进步。 (二)不同性质概念的混淆 有些概念与概念之间从文字和表面上看较为相似,但从本质和意义上分析却有天壤之别,比如马克思新闻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常常有人会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本质区别。有学者针对理论界关于马克思新闻思想转变的机械理解批判指出:“马克思至少从-年(约19-24岁)已经具有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说他的新闻思想在后来(年或年)才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没有任何根据的”,“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与无产阶级报刊思想是一脉相承的”。[7]这些批判建立在一定的实证考察基础上,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这种观点似是而非,如果将青年马克思所认识的唯物主义、共产主义与后来他所领导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不加区分,肯定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史,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在后来的著作中也作了特别说明。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表示,当年自己“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8]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史就会发现,这时的马克思虽然对唯物主义、共产主义有情感上的支持,但这里的“唯物主义”绝不是后来的“历史唯物主义”,这里的“共产主义”也绝不是后来的“科学共产主义”。因此,无论是从逻辑层面还是经验层面理解,在-年间,马克思的主要思想还是一个理性主义(或黑格尔主义)、人本主义(或费尔巴哈主义)的时候,同样也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为什么在研究时一定要做如此明确的区分?因为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它关系到新闻观背后的世界观及其立场、观点、方法,这既是理论本身彻底性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 二问题之二:定义方式多样《辞海》中解释,“定义”就是“揭示概念的内涵或语词意义的方法”。[9]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首先要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一个定义,让理解者有一个总体认识和明确概念,这是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入口。 (一)创建主体的专有化 理论界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他经典作家,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其他领导人的新闻观念体系,简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0]“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基于无产阶级新闻传播的历史实践,在批判吸收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基础上,对新闻传播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深刻理解。”[11]在这些理解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建主体基本是一致的,都限定在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我党主要领导人这个范围内。陈力丹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一定的拓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由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的经典作家的著作,以及一系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政党组织的文献中的有关论述构成;中国共产党几代主要领导人、老一代党的新闻工作主要领导人的著作,以及党的文献中的有关论述,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组成部分”。[12]这里增加了两个重要的主体,一是“一系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政党组织的文献中的有关论述”,另一个是“老一代党的新闻工作主要领导人”。不容否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创建主体,但是如果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建仅限于这些主体,就会偏离历史真实、理论真实和实践真实。如果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根本性问题的总的看法”,或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集中体现和反映”,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建主体就不能限于“经典作家和领导人”,而是需要更多的主体去共同参与马克思新闻观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政治家、理论家、学者和新闻工作者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去思考新闻传播活动的根本性问题,取得了大量的理论成果,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内涵。 (二)定义方式的程式化 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定义虽然不尽相同,但在定义方式上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程式,郑保卫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它涉及诸如新闻本源、新闻本质及新闻传播规律等许多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和体现。它告诉人们怎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看待新闻现象,去回答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问题。”[13]这个定义是学界公认的较为经典的定义,它从三个方面界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与外延,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间的属与种的关系:第一,它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第二,它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根本问题的基本观点;第三,它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要求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很多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定义方式应该或多或少受到这个定义的影响,大多坚持着这种“三段论”式的解释框架。比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和体现。”[14]“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顾名思义,指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学的思想见解。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在新闻领域的思想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15]应该说这种“三段论”式的解释框架对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特征提供了重要的观察视界和理解通道。但是,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任何“解蔽”又都是“遮蔽”。这种程式化的定义方式是否会遮蔽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他重要科学思想和本质内涵,或者说这种定义方式会不会形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刻板印象”,进而影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力、引导力?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近年来,也有学者尝试突破这一解释框架,比如童兵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媒产业及其运行规律的观点和学说的理论体系。”[16]高晓红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观念与学说的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针,揭示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明确了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方针原则。”[17]这些定义就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性和规律性,试图开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解的新视域。 (三)源流关系的混沌化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即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对当代中国和世界新闻活动的提炼和总结”。[18]这种定义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对象和认识对象局限在了“当代中国和世界新闻活动”,很容易让人理解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显然与理论和实践都不相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对人类整个新闻传播活动一般规律的根本认识,不仅可以解释西方新闻现象,更可以解释和指导中国新闻活动;不仅是当代新闻活动的提炼和总结,也是整个新闻活动历史的提炼和总结。也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社会变革中,我们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在历史进程中,长期指导新闻传媒特别是党的报刊工作的理论概括和经验结晶”。[19]这是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局限于革命导师和党的领导人关于新闻的具体论述上,尤其是局限在了“党的报刊工作”这一范围,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总的看法”这一重要视域,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在新传播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去认识、理解和把握新闻媒介之变、生态之变、主体之变。 三问题之三:内涵解读多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到底包含哪些“观”?研究发现,这个问题可能是多年以来理论界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着力最多的领域,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如下一些代表性观点: (一)“一观”说 《新闻界》在为夏鼎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文添加的“编者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点是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20]他们认为,“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为核心的观点,其他的观点和论述都是这个根本点的自然延伸或者应有之义。 (二)“两观”说 许正林、李芸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中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关于人民报刊的基本观点;二是关于无产阶级党报党刊的基本观点。[21] (三)“四观”说 李凌沙在《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四个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该包括喉舌论、党性论、导向论、艺术论等“四观”。[22] (四)“五观”说 持这种理解的学者最为普遍,但他们“五观”的概括方式和具体内容又不尽相同。文有仁认为是“喉舌观、党性观、真实观、效益观、自由观”。[23]盛沛林在文有仁的“五观”基础上,改“效益观”为“功能观”。[24]张昆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要所在表现为: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党性原则、社会责任、开放创新。[25]该理解兼顾了传统和当下(如强调“以人为本”),综合了中西方新闻思想(如强调“社会责任理论”),这种概括思路很具有代表性,既不丢老本,又要讲看齐,还要有国际视野。年,在全国学习贯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精神的背景之下,《人民日报》刊发的评论文章《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定盘星”》指出:“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以喉舌观、党性观、真实观、效益观、职业道德观等为基本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遵循。”[26]这是在文有仁的“五观”说基础上,改“自由观”为“职业道德观”;胡钰在《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内涵》一文中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括为“使命观、政治观、人民观、真实观、创新观”;[27]童兵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重要的核心观念有:信息传递是人类精神交往的重要形式,大众传媒是主体反映客体的产物,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倾向性,新闻工作的党性与人民性,新闻传播有规律可循。[28] (五)“六观”说 邵华泽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一书,从发展论、本质论、功能论、主体论、受众论和管理论6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历史发展、中国化、当代化进行整体性梳理。冯建新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6个基本观点分别是:新闻媒体都是为一定阶级、党派、政治集团和利益集团服务的工具;坚持新闻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维护新闻的真实性。[29]刘建明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6个经典性观点:报刊是意识形态机构;真实是新闻与报刊的本质;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不是空洞的议论;新闻自由是人民的基本权利;人民和党的耳目喉舌的统一;科学性是党报党性原则的灵魂。[30] (六)其他概括方式 林枫从16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朱国圣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一书中概括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18个基本原理。这里暂且不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到底应该有几个核心观点,我们首先需要审视的是:这些理解和概括分别是从什么视阈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是用什么思维方式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是用什么逻辑架构去言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我们仍然需要从定义逻辑的自然延伸出发,思考上面提到的这些“核心观点”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根本性问题的总的看法,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和体现。应该说,上述各种概括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每一种概括中的观点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经典的观点,这些观点之间是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不是形成了“全面、历史、科学、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列举的很多观点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原创?比如“喉舌观”“真实观”“自由观”,甚至“党性观”。如果事实证明这些“观点”大多是学习借鉴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又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特色与科学性? 四问题之四:研究层面不深上述这些在概念、定义和内涵把握层面出现的问题,不仅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困境,还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深度,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体系的抽象化 现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不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并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至少这是一个需要理解和把握的问题,是一个需要梳理和建构的工程。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认识现象,一方面大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似乎没有太多的怀疑,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虽然在不断充实和发展的过程中,但其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却有着严格的科学性,许多东西一脉相承,代代相传,形成了一个严格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31]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框架和本质内涵观点不一,在一些问题上分歧依然严重,至少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原理和核心内涵上尚未达成共识。这种情况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的抽象化,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和传播带来了很大困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和解读的习惯方式是“糖葫芦串”式的结构,大多数研究都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逐一分析他们的新闻论述及其主要观点。 (二)理解与实践的脱节化 郑保卫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三段论”式的定义是一个较为严谨的、完整的经典定义。但是理论认识并不必然转化成理解实践,如果沿着这个定义中的理解逻辑,接下来就应该回答:第一,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有哪些根本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对新闻传播活动根本性问题的看法是什么?第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是什么?第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有哪些反映和体现?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回答新闻传播中各种问题?但是郑保卫没有完全沿着他定义的逻辑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内涵,很快就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视线又引到了马克思就新闻本身说了什么,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观,涉及他们对新闻传播领域诸多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但其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他们关于无产阶级党报工作的一系列思想观点中。”[32]其实郑保卫自己就曾特别强调:“还需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在新闻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真正将其作为一种工作理念和观念规范自己的言行,审视自己的工作。”[33]我们首先要审视的恰恰是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法,没有立场的正确性,没有思维的科学性,就不可能有理解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更不会有理论的彻底性和系统性。童兵力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及其对新闻传播学启示进行阐述,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考察人类社会交往的必要性;从存在决定意识规律认识新闻传播的本质;对立统一法则制约新闻传播机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原理规定新闻事业的性质;人民的历史地位决定人民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34]这是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科学内涵的理解从理论逻辑自然延伸的角度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体现了概念定义与理解实践的一致性原则。但是,童兵是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基础视角进行概括和提炼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涵本身,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内涵,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 五结语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和理解上,我们是否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格式、固定的话语,是否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我设定的“框架理论”,是否已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刻板印象”?而这些理解是否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否真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内涵,是否遮蔽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思想,是否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际成效?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回到起点,重新出发。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根源还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本身这个基本功练得不扎实,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掌握得不牢靠。我们习惯于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寻找关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具体论述,从这个狭义的视角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实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这个广义视阈去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的根本问题,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狭义与广义的视界融合。习近平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35]其实,理论界早已经开始产生这种理论自觉和迫切呼声。年,有采访者问已经90岁高龄的甘惜分教授:“能谈谈您对当前中国新闻理论界的希望吗?”甘老迅速回答:“十个字:立足中国土,回到马克思。”[36]“回到马克思”,这是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由之路,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好地走入当代的逻辑起点。 注释: [1]人民网:《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白癜风症状及治疗白癜风什么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