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缺什么?

——11月5日在大梅沙论坛上的演讲

我想从一个新闻说起。今年7月,英国教育部宣布,英格兰半数小学将在数学课堂上采用中国上海模式,为此拨款万英镑,用于提供教科书和培训教师。事情缘起于由国际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开发的PISA(国际学生能力测试),年有65个国家及城市50万名15岁学生参加,上海获得数学、科学、阅读三个单项第一和总分第一,英国排名26,美国排名36。据估测,英国学生数学水平落后于上海学生三年。这个结果使英国教育部大受刺激,决心从娃娃抓起,其后选派小学数学教师到上海取经,又引进上海数学教师到英国示范教学,直至今年决定大面积推广上海模式。

这个新闻在英国和中国都引起了热议。有人认为这证明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优越性,有人则不以为然。中国基础教育在知识性考试中显示的强势有目共睹,孤立起来看也肯定是一个优点,但是,如果全面衡量教育质量,这个优点是否又隐含了中国教育的严重缺点呢?我认为是这样的。

首先我要提醒人们想一个问题:为了取得这个优点,我们付出了什么代价,我们的孩子付出了什么代价?众所周知,中国的孩子是最辛苦的,从小学开始就忙于功课,早上8点到校,上一天正课,再上课后班,一般5点离校,回家还要做作业一二个小时。好不容易盼来周末,一多半家长会给孩子报各种课外班补习班。中国小学生每天弓着背背着沉重的书包上下学,书包里装着一天要对付的一大堆课本、教辅、练习本、生字本、作业本等等,这是中国每所小学门口的典型景象。一位在上海取经的英国小学校长看见了感到惊诧,指着书包问:这是什么?我想应该这样回答他: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缩影。没有时间玩,睡眠严重不足,近视率高,是中国小学生的常态。不用说,中学阶段负担更重,逐年递增,高考结束才得以喘一口气。从6岁到18岁,中国的孩子最好的年华都在为应试教育打工,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骄人成绩奉献了全部童年和少年。相比之下,欧美小学生上学像玩似的,课时短,上课轻松,没有家庭作业。

我们有理由问:为了基础教育取得好成绩,牺牲掉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是否值得?用人性的尺度衡量,拥有幸福的童年,身心健康地生长,难道不是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价值吗?现在英国引进上海模式,实际上也面临了这个问题,BBC拍摄纪录片,片名就是一个质疑:《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片中一位英国中学校长指出,上海模式是和中国式父母的价值观分不开的,而在他看来,这种价值观是成问题的。

接下来我们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是:中国孩子为之付出了沉重代价的中国基础教育本身是不是真的好?已经有论者指出一个现象:中国在基础教育领域一贯强势,但为何到了学术研究领域就成了弱势?我们的中学生很会考试,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教授很不会做研究?以数学为例,今年QS世界大学数学学科排名,英国剑桥第一,牛津第四,中国最靠前的是北京大学,排名第30。重要的数学大奖例如菲尔兹奖,基本上被欧美数学家包下,华人获奖者仅丘成桐、陶哲轩二人,都是在西方受的教育。诺贝尔奖的情况也一样,我们中学阶段物理化学的基础教育也很用力,但至今没有中国自己培养的人才问鼎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好的基础教育应该能够培养出推动学科发展的优异人才,我们有理由问:我们的基础教育真的非常好吗?基础教育和优异人才培养之间断裂的原因何在?我们对基础教育的理解是不是太狭窄了,局限于书本知识的熟练记忆和掌握,而它本来应该包含比这重要得多的一些内涵,这些内涵却被我们忽略了?

第一,人的个性和天赋是有差异的,好的教育应该尊重差异,为不同个性的发展和不同天赋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什么是好的教育?就是能够让你的天赋得到最好的发展、使你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优异人才最能够脱颖而出。中国的基础教育显然不尊重差异,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到测试的方法都是标准化的,像一条流水作业线在制造统一的产品。这个情况从小学就开始了,从小学开始,人的价值就被考试的分数估定了,全优生无比荣耀,差生高度自卑。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用分数评判人的价值本身就是极大的不平等。人的天赋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读书种子,都适合搞学问的。有的孩子有艺术天赋,或者动手能力,或者合作和交往能力,为什么不该享有荣耀,只因为成绩不好就低人一等?就学科来说,数学好的语文未必好,反过来也一样,门门课优秀有何必要?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今后在社会上的成就、有没有作为,和小学里的成绩毫无关联。今天的一个调皮鬼,三十年以后可能是一个马云。今天众人眼里的一个笨孩子,三十年以后可能是一个爱因斯坦。但是,在现有体制里,一个后来大有作为的人很可能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备受压抑。所以,我认为应该大大淡化学习成绩的作用,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快乐和自信。

第二,到了中学阶段,一个人的天赋会比较明确地显现了,其征兆是兴趣。以兴趣为动力和向导,进行自主学习,这是一个研究者必备的能力,具备这个能力的人一定会有作为,而这个能力是在中学阶段打下基础的。中学教育应该为基于兴趣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这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在课程设置上提供多样化选择的空间。欧美中学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又分不同层级,选修课有丰富的选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能力制定自己的学习菜单。数理化课程分层级十分必要,我们的中学生花在数理化学习上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其中至少有一半人,将来的专业和工作完全用不上这些知识,因此基本上会忘光,白白花费了这么多时间。另一方面,那些爱好数理化的学生又被统一的课程拖了后腿。二是保证学生有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你要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当然就要给他自己读书的时间,不能把他的时间都占满了。但是,除了北京十一学校之外,现在中国的中学基本上都是课程划一,课业繁重,学生既没有选课的自由,也没有自学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学习的能力怎么培养?这种情况导致了某种先天不足,因此即使到了大学阶段乃至研究生阶段,具备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中国在学术研究领域落后就毫不足怪了。

第三,中国的基础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偏于知识性,强调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即使语文也被当作知识来传授。现在语文测试的基本模式是,一篇范文让你分析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这句话背后什么意思,那句话背后什么意思,而且竟然有标准答案。我的文章就经常被用作中学语文的测试,有一回我朋友的上高中的孩子拿来这样一份卷子让我做,然后按照标准答案给我打分,我得了69分。我自己也看不懂我的文章了!在教学方法上则偏于灌输式,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缺乏互动讨论,老师不鼓励甚至忌讳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种教学模式在知识性测试中自然会显示优势,但必然损害两种最重要的智力品质,即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科学创新来说,这两种品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还想强调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培养人文素质和公民觉悟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法国人提供了一个范例。法国高中把哲学作为必修课已有两百年历史,按照法国教育部大纲的表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哲学又是中学毕业会考的第一门科目,只有通过了哲学会考才有资格上大学。考试的方式是围绕考题写作文,我随便举几个考题,我们对他们的哲学课就会有一个概念了。比如:所有信仰都违背理性吗?所有真相都是可证明的吗?世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或者:真理高于和平吗?如果是你,你会往广岛长崎扔原子弹吗?很显然,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可能有标准答案,而哲学的意义正在于启迪独立思考。别的欧美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法国这样正宗的哲学课,但是鼓励独立思考是一致的教育理念。比如说,有这样一个题目:你认为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负有责任?你一定想象不到,这是英国小学六年级的作文题目。

总起来说,中国基础教育的缺点是:一、功课负担太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二、标准化的教学和测试体系,忽视个性、天赋的差异和兴趣的激励,不利于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不利于优异人才的涌现;三、偏于知识灌输,不利于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缺点和优点是相联的,要改掉这些缺点,几乎必然会损害中国基础教育的优点,即基础知识的大量和熟练掌握,中国在PISA测试中很可能就风光不再了。但是,我可以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跟英国交换一下,让他们在PISA也就是中学生考试能力的测试中得第一名,我们不妨落到第26名,而在大学数学研究能力的排名上,我们的北大清华名列第一第二,让他们的剑桥牛津名列第三十和三十之后,这样交换一下,我相信在座大概没有人不愿意吧。

推荐阅读

爱情中的自尊和教养

对待这件事的态度,最能看清一个人的好坏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

婚姻对爱情的两个伤害

回复以下关键词,送你一篇周国平哲理美文

爱情

善意

感情

孩子

父母

父亲

女儿

教育

命运

位置

快乐

欲望

妥协

弱点

道路

人生

沉默

真实

觉醒

尊严

使命

本质

智慧

年轻

自白

友谊

大自然

雄心

谦和

怀疑

赞赏

人赞赏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北京一般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sh/1184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