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六、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年9月15日,《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它的刊行正式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份刊物,是新文化运动及五四时期思想文化革命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1、《新青年》着重从反对封建主义的道德思想入手,以全力向孔家店发起猛烈的进攻。年,康有为上书总统、总理,建议把孔教定位国教写入宪法。《新青年》发表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等一系列文章,抨击儒家伦理观,认为儒家伦理观是袁世凯专制统治的旧式政治控制工具。 2、在批判封建专制的同时,《新青年》还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年,《新青年》刊登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了以白话文替代文言文的意见,并主张改革中国旧的文学体裁。 3、此外,在广泛接受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方面,《新青年》的宣传也很有哦成效。 4、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更重要的是倡导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社会和人生。 《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它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以磅礴的气势,向封建势力发动猛烈的进攻,给阻碍社会进步的旧势力以狂风暴雨般的冲击,启发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们的民主主义觉悟,把时人从封建牢笼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这些都是为中国的先进分子迅速接受马列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舆论方面的准备。 毛泽东与《湘江评论》 年长沙,主编毛泽东,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4开4版、小型周报,全用白话文写作,以评述为主,精心编辑,发表评论文章近40篇,长篇政论分析总结历史经验,深刻阐述《民众的大联合》的思想和策略主张,反映了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被当时各地报刊相继转载。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见解最深的刊物。主销湖南外,沪京鄂粤川等地都有读者。年遭湖南军阀武力查封。 周恩来与《天津学会联合会报》 年,主编周恩来,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对开大张日报,后改三日刊,有时发号外。评述为主,“飞飞”评论精辟,富有战斗性。创刊号社论《革新、革心》主张革命者既要改造社会,又要在斗争中自觉改造自己的思想。大量篇幅报道学生运动、工人罢工斗争,被赞为天津的“新曙光”“全国的学生会报冠”。除发行天津外,还行销全国各地,最高日销达万份以上。 《新青年》改组 年9月 由民主主义刊物变成社会主义刊物,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夏鸥进行理论选出按的机关刊物。 出版方面,由原群益书局出版发行。 组织上,加强了共产主义小组《新青年》的领导,开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 改版后,胡适退出 《共产党》月刊 年上海法租界,中国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半公开的机关刊物。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必读教程,酝酿建党的重要纽带。16开本,每期约50页。刊物不标编印发行地址,广告启事假称广州发售。作者多为上海发起组成员,全用化名写作。 宣传内容: 1)党建知识,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运的实际情况、文献资料,俄共资料和列宁著作。 2)革命道路和党纲策略,社义、共党才能救中国。无产阶级联合建立俄布式的中共。改造社会的根本手段是革命夺权。批驳资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3)向工农兵群众宣传马义,报道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停刊,共6期。 工人报刊 “三劳”工人小报—《劳动沪界》、《劳动京音》、《劳动穗者》:出版背景、基础、宣传宗旨、读者对象、编辑版式等都基本相同,被称为兄弟刊物。被工人群众报看作“喉舌”,解放”明星”。.出版表明马义传播和工运的结合,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从事工人运动的良好开端。 《劳动界》:年,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工人周报,陈独秀、李汉俊负责编辑,《新青年》社发行,宗旨“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语言浅显、事例生动,向工人介绍马义基本理论,大力报道国内外工运情况,尤其是成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鼓动工人组织起来斗争,改变受压迫的地位。年初,军阀政府查禁该刊。共24期。 《劳动者》曾以《劳动歌》为题刊载过我国最早的《国际歌》中译文,瞿秋白翻译。 五四时期新闻业务的发展 政论在报刊中再现辉煌 1、以《新青年》为首的刊物,利用租界之特殊地域,从文化的角度,以大胆的言论,发出时代的绝响,从而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学上一新时人耳目,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于是,政论重新受到时人的青睐。 2、评论以杂糅政论与新闻报道的形式大量出现,与时代联系更为紧密、紧凑,因此在引导舆论方面的效果也更显著。 3、杂文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也开始融品论与文学之风格,杂“议”与“说”之特长,以批评时事、世事为主题,被世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