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海的老百姓来说,住房问题是大家面临的天字号问题之一,可以说是牵动着一个家庭神经的问题。据年上海统计年鉴显示,上海全市常住人口达到万人,人均居住面积28.6平方米。今晚7点《嘿!你怎么想?》就要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关于住房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住房变迁,实质是住房制度的变迁。今天我们就来大致回顾一下上海的住房变迁史,关于住房你有什么想说的,也欢迎在文末留言与大家分享哦~

“猴子耍把戏”的居住状态

年,上海人均居住面积4.5平方米,当时,上海人把这种逼仄的居住状态戏称为“猴子玩把戏”。因为猴山上猴子的分布是错落的,上海人家里由于面积太小,人又多,晚上睡觉时,床上、床底,乃至桌子底下都可能睡着人,像极了一个猴山。

上世纪80年代,上海依旧就有一半以上的家庭用手拎马桶,4成左右的家庭做饭要靠烧煤球炉解决,1/4的家庭是拿公共过道作为厨房的。

你调过房子吗?

“调房子”,这个现在很难再听到的词汇,几乎成了那个年代上海人改善居住条件的唯一途径。通过调房这种以物换物的方式来改善居住条件,体现的也是上海人善于在“螺狮壳里做道场”的智慧。

当然,调房也不是双方私下里就能决定的事情。有调房需要的市民,先要向自己所在辖区的房管部门报批,获得同意并拿到一张《住房使用交换登记证》,找到调房对象后,再经各自的房管部门批准。

调房虽然是一个以物易物的过程,不涉及货币,但在多年的摸索中,上海市民也总结出了房子身价的计算方式,形成了公认的行情。比如一个有抽水马桶的小卫生间可以在面积上换到4个平方米,一个通了煤气的灶台可以换到2个平方米。

而住房交换员既是为市民办理调房业务的办公人员,也是向市民提供调房信息、帮助市民寻找合适调房对象的“中介”。毫不夸张地说,住房交换员是那个年代当之无愧的“风云人物”。

买公房

年7月18日,《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正式发布。同年,上海发布了之后被称为“公房出售94方案”的《关于出售公有住房的实施细则》。这一年,全上海有一半的住房在事实上实现了商品化,而买下这些房子的人,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套私产。

如今,大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居住条件如何,是自有住房还是租房……希望大家在上海都能有一个温暖的家,让人在疲惫的生活中,歇一歇脚。

以上内容来源

新闻晨报《生逢其时丨上海四十年住房变迁史》▼

节目互动规则

如果你身边正好没有电视,也有机会参与哦~大家可以下载SMG旗下视频App——BesTV,观看节目参与实时互动哦~同样,最高12万元现金积分,总价超万元的锦鲤大奖等着你哦~

长按识别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lt/1248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