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华社驻旧金山首席记者徐勇

郭川,年10月18日启程,以旧金山为起点,驾驶“中国青岛号”帆船,西向航行、进入太平洋……

那是一个艳阳天。与送行者道别,松开缆绳,帆船离岸,当地时间中午12时。那是旧金山东湾一处游艇俱乐部码头,地处里士满市郊外,帆船先向南、再向西……

升帆、转向、调整风帆,多个回合,郭川由三名助手伴随,几乎没有闲暇。金门大桥在望,两名助手下船,由一艘小船接走;继续接近这处美国西海岸地标,最后一名助手离开,攀上一艘橡皮艇。

从那一刻开始,郭川是船长、也是船员,独自驾船,向金门大桥进发。

偌大一片水域,鲜红船体、高耸桅杆,红色主帆、白色三角帆,“中国青岛号”独行,成为瞩目焦点。

金门大桥上,帆船通过桥下瞬间,14时24分11秒,国际帆船联合会委派记时员沙马?科塔?古特蒂按下计时器。

金门大桥周边,船长的友人们、媒体的记者们,各自占据位置,目送这艘三体帆船远去。地球的弧度,在海面上、相比在陆地上,似乎更容易遮挡视线。

橡皮艇内,与船长分别的最后一名法国船员约亨?克劳思,郭川年挑战北冰洋东北航线不间断航行世界纪录的船队成员之一;还有郭川团队的项目总经理刘玲玲,再加作为记者的我和一名橡皮艇驾驶员Jeff。

金门大桥外,旧金山湾出海口,海水远非清澈、水色并非深蓝,但更为接近太平洋,涌浪高度2.5米,风速11节、即每小时11海里,相当于每小时20公里。航路向西,大洋彼岸,太平洋西岸,是亚洲大陆,包括郭川航行的预定终点上海。

“中国青岛号”前行,橡皮艇在克劳思指挥下一路追随。帆船处于浪峰时,橡皮艇可能在浪谷;帆船在浪谷时,橡皮艇可能位于浪峰。

有一些身处摇篮的感觉,却比摇篮的晃动剧烈;向浪峰攀爬或顺浪谷跌落,伴随船体颠簸和海浪冲击,一些感受从脚下开始,一些浪花落在脸上、身上。

郭川,身处帆船驾驶位,站立、背对橡皮艇,没有回望、没有四顾。15时,他转身,到船尾,面对橡皮艇,挥手、挥手、再挥手,随后转身回到驾驶位,留下一个背影。

克劳思指令,橡皮艇调转方向,在水面划出一条弧线。

除了驾驶员,其他三人转身,朝向“中国青岛号”,目送她逐渐变小。

橡皮艇返程,四人一路无语。上岸,克劳思与刘玲玲道别,约定“上海见”,与船长汇合。

21时30分,郭川借助卫星电话,拨通刘玲玲的手机,首次通报航行状况,包括初次进餐内容:方便面、鸡蛋。他听取刘玲玲的抱怨:海上告别,船尾挥手,时间太短,橡皮艇上所有人都来不及照相。

记者手记:初识船长不陌生

与郭川相见,是第一次,初识。

与郭川交谈,是第一次,先前没有读过、听过、看过以他为内容的任何新闻报道。

追随“中国青岛号”,先后两次坐橡皮艇,第一次是帆船12日在旧金山海域试航,隔着海面,没有与郭川说话。

那次出海,穿防水裤和雨衣,海水依然渗入、肌肤湿冷,却与几年前坐游艇所获感觉大不一样,有感冒征兆,没有畏惧、没有晕船。

两次出海之间,媒体记者采访,与郭川一见如故。平淡、朴实,没有大话、没有虚饰,他就是一名水手,对帆船、对海洋、对远洋航行,心存一份执着。

论及极限帆船运动,他说,这需要意志、毅力和肌肉;谈及单人不间断跨太平洋航行,从旧金山到上海,他说,技术上有至少九成把握,可以打破前人创造的纪录。

国人航天、国人航海,他说,他骄傲。

挑战、艰险、困苦,是他的选择,出自他的意愿。

国人强化海权意识之时,郭川是让我感性认知海洋、喜欢海洋第一人。

与他交往,没有直呼过他的姓名,一直称他为船长。他是我的船长,从初识开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lt/1247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