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 鲁政委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今年,《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重磅下发,提出了30条措施,新举多多。比如,发展人民币利率、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研究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金融市场法律制度对接效率等。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如何规划年后的蓝图?澎湃新闻专访了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鲁政委表示,“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中国抓住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实现国民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比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过程和经验,鲁政委表示,尤其是在金融法治与投资者保护等方面,上海仍有提升空间。 三个成绩和三点建议 澎湃新闻: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也将收官。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言,今年是承上启下之年。要如何理解上海所承担的使命? 鲁政委:国务院在年就明确指出,要把上海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跟中国在全球经济地位的上升是紧密相连的;第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上海正在建设的两个中心即贸易中心、航运中心也是紧密相联、互相促进的。 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银行5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按购买力平价(PPP)法计算中国年GDP为19.6万亿美元,比美国略高0.5%,居世界(个经济体)第1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6.4%。如果按照汇率来算,中国的经济体量相当于美国的60%。如果简单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民币在全球应该成为仅次于美元的货币,但目前显然我们还存在差距,这也意味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澎湃新闻:作为长期工作生活在上海的经济学家,回顾上海发展这些年,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在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鲁政委:目前取得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成绩。 第一,最重要的进步是人民币加入了SDR(特别提款权),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五个储备货币之一。因为加入了SDR,使人民币获得了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和行列。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不仅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上以人民币进行支付和融资的能力,而且也极大提升了人民币对于海外主权机构的吸引力。 第二,我国境内资本市场的开放成为了人民币国际化新的推进力量。人民币已经从第一阶段的贸易项下(贸易结算)进入到对外投融资的主要货币之一,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也持续提高。 在中国资本市场,外资是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首先,从数量上看,年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债券、股票市场的持有比重在3%至4%左右,较年末外资持有比重翻了近一番。其次,外资也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新变化,比如逐渐重视价值投资,这跟海外投资人的参与有很大关系。在这一阶段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机构投资者都主要是做长期投资,比如主权财富基金等,或是将基金委托给投资人到中国来投资和管理。确实对中国金融市场起到了“鲇鱼效应”,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