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上海传播,中国共产党组织在上海成立,以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为目标的红色文化,孕育于海派文化,又引领了海派文化发展方向。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日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朱鸿召围绕“红色文化与上海城市精神”这一主题进行了演讲。在他看来,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是上海文化的鲜明特色,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生命灵魂。以下是他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红色文化,是上海城市文化的鲜明特色,是上海城市精神的灵魂所系。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是文化主权、主体与价值观问题。红色文化基因鲜活地澎湃在上海人的精神血脉里,激励着上海文化创新,指引着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宏伟目标中的上海文化发展繁荣的方向。

红色文化孕育于海派文化,又引领了海派文化发展方向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完全独立主权国家的革命文化,也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一套符号体系。其核心是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人类大同。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社会走向世界的港口城市,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典范。年11月上海开埠后,古今中外文化交融汇合,上海人兼容并蓄,为我所用,唯新是从,形成独特的海派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逐渐成为海派文化的主流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上海传播,中国共产党组织在上海成立,以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为目标的红色文化,孕育于海派文化,又引领了海派文化发展方向。

城市是现代文化的载体。上海位于亚洲最长最大的河流长江出海口,自古以来就是一片不断生长着的开放土地。从考古发现上看,从最初的马家浜文化,过渡到崧泽文化,再到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兼容并蓄、共存共荣、创新发展、精益求精,是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大体相同的文化性格特征和生存智慧。开埠以前的千百年间,从春申君封邑到沪渎渔村,从华亭县治到云间繁华,从海上丝绸之路重镇的青龙港,到江海通津、东南都会的上海港,上海由水而起,因港而兴,吴越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刚健与雅致、开放与包容、务实与创新,为海派文化形成提供了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明清之际,上海人徐光启在中西文化交流上,首开合作互鉴、为我所用、求真务实的先河。

鸦片战争后,上海是按照《南京条约》及其附约规定,作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而被迫对外开放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放包容的文化性格,使得上海在广州、厦门、福州与宁波等通商口岸中迅速脱颖而出。当年,英国领事巴富尔(GeorgeBalfour)一行在上海登岸,刚开始被上海道台安排在城里住宿,上海人接待他们的,是不排外、不惧外的好奇心,相谋于利,相处于义。这些洋人身材高大,鼻子挺直,头发是黄的,眼睛是蓝的,吃一顿饭要有那么多餐具与程序,还要喝奶?有市民不请自进,到房间里东张张西望望,相当于参观博物馆。更有甚者,有市民在英国人住处附近收起了门票,就地生起“供人参观”之财。巴富尔发现其中奥妙后,怒不可遏,无论如何也要搬出县城。于是,上海出现了租界。几经扩张变迁,逐渐形成英美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三家分治的城市格局。

人是文化最鲜活的资源。近代中国战乱频仍,上海因租界而相对安全。大量逃荒避难人口涌入上海,世界各地的投资冒险者来到上海,促使租界从华洋分处转变成华洋混住,五方杂处。上海城市人口开埠时不到20万,年达到万,成为中国最大城市。年上海人口万,在当时的中国来说已属于“超大”。年上海人口万,跻身世界特大城市行列。移民人口居多,英雄不问出处,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做比别人做得更好的事,是上海人在激烈竞争市场环境下的生存之道和为人处事原则。在形而下的生活层面,五湖四海相互兼容取长补短,唯新所趋唯优是从。但在形而上的精神层面,救亡图存,建立完全独立主权国家,成为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信念。在以民族国家为政治单位的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租界是一个民族国家脸上耻辱的伤疤。正视租界、认识租界、利用租界、消灭租界,是摆在优秀中国人面前一道必须破解的难题,最后是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这个答卷。

如果说海派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江南文化基础上,充分学习借鉴欧美近现代工业文明,同时融会贯通、博采众长中国各地以及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渐形成开放多元、求新务实、崇尚理性、讲求审美的上海城市文化现象,那么,挽救民族危亡,建立完全独立主权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求人类世界的共同富裕与和平正义的社会理想,则是红色文化精神之所在。

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成立,中共中央机关在这里驻守12年之久。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相继在这里召开。年5月,抗日烽火燃遍北部中国,田汉、聂耳在上海完成《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后来成为新中国国歌。年7月,曾联松在上海设计五星红旗,后来成为新中国国旗。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更是现代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现代革命文化。

海派文化大俗大雅,孕育诞生了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大音稀声,润物无声,两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是上海文化的鲜明特色,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生命灵魂。

红色文化不断提升着上海城市精神的高度

上海是一座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城市。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而创造的红色文化,振奋了民族精神,提高了城市品质,引领着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城市精神是平凡而又非凡的上海人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红色文化不断提升着上海城市精神的高度。

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时,与会代表15人,其中国内代表13人,代表全国党员58人。按学历统计:留学生18人,大学生25人,中学生13人,共计56人;按职业统计:教师19人,学生24人,新闻工作和职员10人,产业工人4人,共计57人。学历可以看出家庭出身,职业可以看出经济状况,这些早期中共党员多为中产以上家庭子弟。他们发起成立这个政党组织的初心,不是为了个人穿衣吃饭,而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也是上海城市精神最可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其名称、章程、组织、经费等,基本上都是按照上级党组织规定而来的。在社会属性上,中国共产党属于现代社会政党,以政治信仰为宗旨和纽带,不同于先秦的乡党、唐宋的朋党,不同于孙中山发起的兴中会、同盟会等社会组织,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政党,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中国人民的全体利益与长远利益。这是由中国近代社会现实与历史文化传统形成的一种客观历史必然。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组成部分,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们站到时代的最前沿,承担起为民族思考出路、挽救国家于危亡、为人民谋求幸福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些先进知识分子,他们走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读有字的书,更读无字的书。建党之初,他们以上海为革命思想的大本营,上海也成了红色文化的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成为社会主义工业经济建设的“擎天柱”、支援全国经济建设的“老大哥”,成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红色文化拓展了上海城市精神的宽度和广度,也提升了上海城市精神的标高和境界。

在这里,我简单举例上海对全国经济建设的支援。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的全国一盘棋的精神感召下,上海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全力支持国家重点经济建设。年至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大量工业企业以及商业、高校科研机构迁往内地,支援当地经济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一五”期间,上海支援内地建设的企业干部员工21万余人,其中技术人员余人,技术工人余人。年至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为了减轻城镇人口压力,上海精简41.5万人,到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务农。年至年,上海城镇知识青年到全国各地上山下乡万人,同时大量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大三线”“小三线”建设。汇聚是大海,溢出是小溪,此水此河,与海相连。每一位从上海迁出的上海人,都把上海城市精神带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把城市现代文明生活带到全国各地。

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从商业为主、商工并重的多功能经济文化中心城市,逐步转型为工业为主、商业为辅的经济中心城市。冶金、化工、机电、电力、交通运输等重大工业基地和项目设施建设,以及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都在上海人的手中变为现实。改革开放之前的近30年,上海以全国1/的土地、1/的人口、提供了全国1/6的财政收入。从万吨水压机到上海牌手表,从永久牌自行车到中华牌牙膏,从生产到生活,从国防到民生,上海创造了众多享誉全国的名牌产品,满足了计划经济时代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海纳百川的同时,上海人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是始终如一的。

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过程中,归纳提炼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人摈弃了计划经济的短处,发扬了计划经济的长处;吸收了市场经济的长处,规避了市场经济的短处,实现了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上海城市规模从内环线扩展到外环线与郊环线之间,城市人口从万余人增长到万余人,城市能级不断提升,从“四个中心”走向“五个中心”,城市形象经历华丽转身。大飞机、小卫星、上海光源、量子通信、工业机器人等,正成为新的上海高科技品牌。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上海又绘制了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到年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伴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涌动在城市血管里的红色基因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提升了上海人的精神境界。无论是支援全国还是对口帮扶,无论是改革攻坚还是自主创新,上海人始终用奋斗书写着美好生活篇章。今天,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龙头城市、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一带一路”桥头堡城市,上海肩负着多项国家战略。这是上海的使命,也是这座光荣之城的时代担当。

新时代“上海文化”肩负着哪些新使命

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文化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文化”肩负着创新发展繁荣的历史使命,那就是: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上海的文化贡献。

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和宝贵资源。这三种文化资源不是矛盾对立的,也不是彼此隔绝的,而是相互关联、彼此共生、融会贯通的,深深地植根在上海城市日常生活中,植根在上海城市市民性格中,百姓日用而不知,周而复始,不断积累进化升华,成为现代上海文化。如果说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之肉身,江南文化是上海文化之中国心,那么,红色文化就是上海文化之灵魂。

红色文化基因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里。红配黄,喜洋洋。黄种人,黄皮肤,最匹配的色彩是红色。农耕文明,最美的风景是春天的鲜花与秋天的果实,给人希望,给人收获的喜悦,其中就有红色特征。中华民族始祖炎黄二帝,似炎炎烈火,似喷薄日出,神话传说中都带有强烈的红色意象崇尚。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红色代表吉祥喜庆,代表成功荣誉,红色代表权威,代表勇气,红色代表美丽,代表革命。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最喜欢的颜色是红色,从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都选择了红色的旗帜。中国共产党人同样选择了红色的旗帜,作为一种政治信仰的审美表达,那是一种必然。作为一种文化基因,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理想,孕育于欧洲,成长于苏联,发展壮大于中国,并非是偶然巧合,其中内含着历史渊源,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精神,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具有高度契合性和耦合度。

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红色寓意,整合接受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红色旗帜,但它更是经过实践淬炼与检验的,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红色文化是文化意识形态属性的历史体现,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价值取向,就是文化主权观、文化价值观、文化主体观的有效实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是红色文化的崇高价值取向;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红色文化的性格特征;人民福祉、民族复兴、天下情怀,是红色文化基因特色。上海人崇洋不媚外,反侵略不反科学,红色文化基因塑造了上海市民柔韧而刚毅的人格精神。

上海在中国,面朝大海,背后是曾经辉煌灿烂、源远流长、弦歌不断的古老中国,是曾经封闭落后挨打的近代中国,更是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现代中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多难兴邦,玉汝于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文化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以化文,文以化人。红色文化基因是上海文化创新的动力源泉。新时代上海文化创新的责任和使命,是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用更高的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提高城市硬实力的同时,大力提升城市软实力,在提高城市高度与靓度的同时,精心培育城市的厚度和温度。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需要我们探寻把好日子过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年中国将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需要我们探索如何实现天地人和的精神世界;为了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社会健康永续和平发展,这需要我们更好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价值意义体系。在上述这些方面,拥有红色基因的上海完全有能力作出新的贡献。

朱鸿召,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长期从事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历史文化研究、现代城市文化研究。相关著述有《延安文人》《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延安缔造》《天上星星延安的人》《延安文艺繁华录》《文化民生论》等。(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全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鸿召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里
如何治了白癜风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lt/1235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