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作者投稿,原文见《现代传播》年第6期 作者 朱鸿军苗伟山编辑:学妹 内容摘要学术期刊在知识生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把关的标准和过程却一直是整个学术界隐形的规则。通过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学6本CSSCI期刊编辑的深度访谈,旨在揭示学术期刊把关论文发表的内部知识。研究发现,首先,期刊的定位和发展受到了所在组织机构的强烈影响,进而会影响到期刊对于论文的选择标准;其次,匿名评审被引入,但现有新闻传播学术生态状况使得传统“三审制”依然起着较大作用;最后,格式体例和文字差错等细节成为容易被作者忽视但又是编辑个体在乎的审稿因素,在论文内容的专业评判标准方面,各类期刊编辑有共性之处,但也会基于刊物的定位而有自身的理解。 关键词学术期刊;知识把关人;匿名评审 1引言年,《传播与社会学刊》组织两岸三地的八位主编围绕大中华地区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发展展开专题讨论,涉及到期刊定位、论文评审、学术考核等一系列问题。①在随后年的专刊中,围绕这些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探索:华人传播学界学术发表和引用情况②;学术期刊如何被各种社会力量所制约③;学术期刊与知识生产、学术表现之间的关系④。这些启发性的研究引发我们对学术界一些重要却隐形的问题的思考:作为发表平台的学术期刊到底是如何运作的?什么样的稿件才能获得编辑的青睐?而筛选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不发表就出局早已成为学术圈的残酷规则,这直接关乎学者的绩效考核、职位晋升和学术声誉。但是,学者们对于期刊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个体的经验体会、同行分享或相关学术场合与编辑的短暂交流,期刊内部的具体环节/流程因为未知常常被称为“黑盒子”⑤,这也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和猜测⑥。年,传播学领域顶级期刊《传播学期刊》(JournalofCommunication)的主编专门撰文解释了期刊评审的过程,因为“透明性对学术诚信和学术发表声誉至关重要”⑦。本文将基于对中国新闻传播学期刊编辑的深度访谈,来回应以上的问题。来自编辑自身的声音,赋予我们知晓、理解和分析学术期刊内部运作的一手材料——也响应邓正来对于学术场域的反思呼吁——借由此棱镜窥见更大层面的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知识生产、学术自主和权利关系。⑧ 2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在引领学术发展、推动学术进步方面至关重要。截至年,在国家层面正式被认定的学术期刊共计本。面对如此数量庞大的学术期刊,我国已形成多个期刊评价系统,其中以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简称CSSCI)影响最大。CSSCI本来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受教育部委托研发的引文数据库,目前已被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当作学术考核的重要依据。 表1:中国新闻传播学期刊主办单位分布⑩(统计数据来源:曲飞祝、杜骏飞,) 新闻传播学领域目前共有期刊79本,在南大公布的新一轮核心期刊(-)中,入选来源期刊的有15本,拓展版来源期刊6本,集刊7本。每两年新一轮的期刊名单都会有部分调整。因为CSSCI与高校考核的挂钩,因此其遴选必然影响期刊的稿件数量和质量、学术声誉。在这种生态体系下,排名和竞争容易导致期刊对自身定位和发展的忧患意识。不仅如此,在近些年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大环境下,期刊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在海外期刊发表文章,这直接影响了本土期刊高水平的稿源;另一方面,海外期刊的相关规范如匿名评审,也带动我国学术期刊的改进;有些高校也和海外出版集团合作,直接按照国外的学术体系创办学术期刊,如中国传媒大学的GlobalMediaandChina,浙江大学的CommunicationandthePublic和ChinaMediaReport。 在这种外有来者,内有竞争的情况下,如何谋求生存与发展便成为每家学术期刊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此,研究提出第一层级研究问题,贵刊的学术定位和发展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定位?为达成这个目标,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在学术界论文发表始终是悬在学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如学者指出的,在进入学术场域的游戏场中,你必须知道游戏的规则是什么,而有些规则是隐形或不成文的,却恰恰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最新一轮的新闻传播学C刊(包括来源期刊、扩展和集刊)已有28本,而这些期刊面对的则是全国所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名教师和名学生。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下,来自学术期刊内部的声音却是缺场的,大部分编辑决策的过程都属于幕后工作。对于投稿者,特别是刚刚迈入学术圈的青年学生和学者,围绕这些隐形的规则产生了一系列的困惑:稿件的评审流程到底是如何开展的?作为学术把关人的编辑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些稿件被直接拒稿?又有哪些原因让编辑眼前一亮,入其法眼?不同期刊的编辑是否有特定的议题、方法和范式偏好? 以上问题的讨论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最好救助贫困白癜风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