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咏茶诗词,可谓是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赏读这些诗词佳作,我们可以了解中国茶叶发展的历史状况,以咏茶诗词为历史见证,例如我们可以从南宋陆游所作咏茶诗--《幽居》中的:“雨齐鸡栖早,风高雁阵斜。园丁刈霜稻,村女卖秋茶”诗句推知,当时浙江省绍兴一带,已经有了采制秋茶的习惯了。 当然,欣赏咏茶诗词更重要的是领略中国茶人的基本品德和精神风貌,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直接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培养和增进人的审美情趣。 中国既是茶的原产地,又是诗的国家,茶与诗的结缘已经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有学者称:中国多年来,舞文弄墨的人对茶的喜爱与赞叹,实在不亚于对女性的喜爱与赞叹。在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经》中记载,我国的广义茶叶诗词(也即历代提到“茶”的内容的)诗词:唐代约有首,宋代多达首,再加上金、元、明、清,以及近代的,总数当在首以上,真可谓是美不胜收、琳琅满目了。
这些咏茶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花,是德、智、美的殿堂。尤其是那些传世佳作,往往凝聚著作者的智慧和创造精神,体现著作者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 古代这些优秀作家,不仅以他们卓越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多样的生活层面,开阔我们的心胸和眼界;还往往以他们对生活特有的敏感睿智,传递着他们的人生体验,体现着他们的人生智慧。 这些茶诗佳作,内中所表达的顽强、旷达、潇洒、乐观的人生态度,都饱含哲理,可启迪我们的生活智慧,开阔我们的心胸,从而极大地增益和提高我们的人生经验和修养。 因此,读着这些讴歌壮丽山河的诗文佳作,歌咏亲情和真挚友谊的诗篇;以及生动描写茶区景物的赏心悦目的佳作,可以涤荡心灵,陶冶情操,使我们的道德情操得到升华。
我国茶文化专家林治先生认为:茶是灵魂之饮,茶可以喝出天光云影、心旷神怡,也可以洗去浮华躁烈、心灵阴影。茶人可以无诗,但诗人不可无茶。无诗的茶人是超然是洒脱,无茶的诗人是艳俗是堕落。所以,古往今来凡为诗人,都嗜茶、都爱茶、都品茶、都写茶、都恋茶。被人们戏称为“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茶圣--陆羽,那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了。据说,在中国历代诗人中,留下咏茶诗词最多的要数南宋的爱国大诗人陆游了。他在临终前三年还留下一首《八十三岁吟》: 石帆山下白头人,八十三回见早春。 自爱安闲忘寂寞,天将强健报清贫。 枯桐已爨宁求识?弊帚当捐却自珍。 桑苎家风君勿笑,它年犹得作茶神。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关于茶的诗篇,当是大名鼎鼎的卢仝所作,原题为《走笔谢孟谏议惠寄新茶》,后人简称为《七碗茶诗》。诗文如下: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 附录: 茶之歌:草木人 王旭烽 天蕴我的身,地藏我的根 我是天地间的草木人,天地间的草木人 阳崖的风,阴林的云 日月精华培育了我的魂 草木人,草木人 我有一颗草木心 雨露滋润我满怀人间情 我把我的爱还报年年春 世间万物本是同根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有我草木人 (王旭烽系知名茶人,著名作家。是文坛、茶界的资深美女) 《湘西古丈茶之歌》欣赏 湖南湘西古丈县宛如人间仙境,这里盛产茶叶。年"当地茶农"挑担茶叶上北京,给毛主席送茶,令毛深受感动。在这里流行着这样一首茶歌颇情真景(境切): 绿水青山映彩霞,彩云深处是我家。 家家户户小背篓,背上蓝天来采茶。 青青茶园一幅画,迷人画卷天边挂。 画里弯出石板路,弯向海角和天涯。 春茶尖尖叶儿翠,绿得人心也发芽。 远销五洲四海客,逢人都夸古丈茶。 (爱书 辑) 诗意品茗 (唐)王昌龄《诗格》云: 夫置意作诗, 即须凝心, 目击其物, 便以心击之, 深穿其境。 又云: 处身于境, 视境于心。 今诗意品茗, 则须静心, 细啜其味, 当以心入之, 深悟其韵, 了然于韵, 赏韵于心。 (清)袁枚《试茶》云: 细咽欲寻味外味, 但教卤莽便失真。 闲读之趣 闲读之趣,快活有五: 品茗焚香,书如旧友,一也; 坐卧随心,闭门谢客,二也; 持卷把酒,荣辱皆忘,三也; 书山乱叠,灯如红豆,四也; 心中有书,手中无书,五也。 延伸阅读: 余秋雨之《品鉴普洱茶》很多人初喝普洱茶,总有一点障碍,障碍来自对比,最强大的对比者,是绿茶。 一杯上好的绿茶,能把漫山遍野的浩荡清香,递送到唇齿之间。茶叶仍然保持着绿色,挺拔舒展地在开水中浮沉悠游,看着就已经满眼舒服。凑嘴喝上一口,有一点草本的微涩,更多的却是一种只属于今年春天的芬芳,新鲜得可以让你听到山岙白云间燕雀的鸣叫。 我的家乡出产上品的龙井,马兰的家乡出产更好的猴魁,因此我们深知绿茶的魔力。后来喝到乌龙茶里的“铁观音”和岩茶“大红袍”,就觉得绿茶虽好,却显得过于轻盈,刚咂出味来便淡然远去,很快连影儿也找不到了。乌龙茶就深厚得多,虽然没有绿茶的鲜活清芬,却把香气藏在里边,让喝的人年岁陡长。相比之下,“铁观音”浓郁清奇,“大红袍”饱满沉着,我们更喜欢后者。与它们生长得不远的红茶“金骏眉”,也展现出一种很高的格调,平日喝得不少。 正这么品评着呢,猛然遇到了普洱茶。一看样子就不对,一团黑乎乎的“粗枝大叶”,横七竖八地压成了一个饼型,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也没有明显的清香。扣下来一撮泡在开水里,有浅棕色漾出,喝一口,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人们对食物,已经习惯于挑选新鲜,因此对陈旧的味道往往会产生一种本能的防范。更何况,市面上确实有一些制作低劣、存放不良的普洱茶带着近似“霉锅盖”的气息,让试图深入的茶客扭身而走。 但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又停步犹豫了,因为他们知道,世间有不少热爱普洱茶的人,生活品质很高。难道,他们都在盲目地热爱“霉锅盖”?而且,这些人各有自己的专业成就,不存在“炒作”和“忽悠”普洱茶的动机。于是,扭身而走的茶客开始怀疑自己,重新回头,试着找一些懂行的人,跟着喝一些正经的普洱茶。 这一回头,性命交关。如果他们还具备着拓展自身饮食习惯的生理弹性,如果他们还保留着发现至高口舌感觉的生命惊喜,那么,事态就会变得比较严重。这些一度犹豫的茶客很快就喝上了,再也放不下。 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是功效。 几乎所有的茶客都有这样的经验:几杯上等的普洱茶入口,口感还说不明白呢,后背脊已经微微出汗了。随即腹中蠕动,胸间通畅,舌下生津。我在上文曾以“轻盈”二字来形容绿茶,而对普洱茶而言,则以自己不轻盈的外貌,换得了茶客身体的“轻盈”。 这可了不得。想当年,清代帝王们跨下马背过起宫廷生活,最大的负担便是越来越肥硕的身体。因此,当他们不经意地一喝普洱茶,便欣喜莫名。雍正时期普洱茶已经有不少数量进贡朝廷,乾隆皇帝喝了这种让自己轻松的棕色茎叶,就到《茶经》中查找,没查明白,便嘲笑陆羽也“拙”了。据说他为此还写了诗:“点成一碗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他的诗向来写得不好,我当然不会去考证,但如果真用“金茎露”来指称普洱茶,还算说得过去。 《红楼梦》里倒是确实写到,哪天什么人吃多了,就有人劝“该焖些普洱茶喝”。宫廷回忆录里也提到:“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因为它又暖又能解油腻。”由京城想到茶马古道,那一条条从普洱府出发的长路,大多通向肉食很多、蔬菜很少的高寒地区。那里本该发生较多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们终于从马帮驮送的茶饼、茶砖上找到了原因:“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 当今中国,食物充裕,越来越多的人遇到了清王室和高原山民同样的问题。因此,普洱茶风行,理由充分。 其次,是口味。 如果普洱茶的好处仅仅是让身体轻盈健康,那它也就成了保健药物了。但它最吸引茶客的地方,还是口感。要写普洱茶的口感很难,一般所说的樟香、兰香、荷香等等,只是一种比拟,而且是借着嗅觉来比拟味觉。 世上那几种最基本的味觉类型,与普洱茶都对不上,即使在茶的天地里,那一些比较稳定的味觉公认,如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系列所体现出来的味道,与普洱茶也不对路。总之,与这一些类型化、准类型化的味觉定型相比,普洱茶显得暧昧、含糊、内敛,因此也难以言表。 人是被严重“类型化”了的动物,离开了类型就不知如何来安顿自己的感觉了。经常看到一些文人以“好茶至淡”“真茶无味”等句子来描写普洱茶,其实是把感觉的失落当作了哲理,有点误人。不管怎么说,普洱茶绝非“至淡”“无味”,它是有“大味”的。如果一定要用中国文字来表述,比较合适的是两个词:陈酽、透润。 普洱茶在陈酽、透润的基调下变幻无穷,而且,每种重要的变换都会进入茶客的感觉记忆,慢慢聚集成一个安静的“心理仓贮”。 在这个“心理仓贮”中,普洱茶的各种口味都获得了安排,但仍然不能准确描述,只能用比喻和联想予以定位。我曾做过一个文学性的实验,看看能用什么样的比喻和联想,把自己心中不同普洱茶的口味勉强道出。 于是有了: 这一种,是秋天落叶被太阳晒了半个月之后躺在香茅丛边的干爽呼吸,而一阵轻风又从土墙边的果园吹来; 那一种,是三分甘草、三分沉香、二分当归、二分冬枣用文火熬了三个时辰后在一箭之遥处闻到的药香。闻到的人,正在磐钹声中轻轻诵经; 这一种,是寒山小屋被炉火连续熏烤了好几个冬季后木窗木壁散发出来的松香气息。木壁上挂着弓箭马鞍,充满着草野霸气; 那一种,不是气息了,是一位慈目老者的纯净笑容和难懂语言,虽然不知意思却让你身心安顿,滤净尘嚣,不再漂泊; 这一种,是两位素颜淑女静静地打开了一座整洁的檀木厅堂,而廊外的灿烂银杏正开始由黄变褐; …… 这些比喻和联想是那样的“无厘头”,但只要遇到近似的信号,便能立即被检索出来,完成对接。 普洱茶的“心理仓贮”一旦建立,就容不得同一领域的低劣产品了。这对人生实在有一点麻烦,例如我这么一个豁达大度的人,外出各地几乎可以接受任何饮料,却已经不能随意接受普洱茶。因为“心理仓贮”产生了敏锐的警觉,错喝一口,就像对不起整个潜在系统,全身心都会抱怨。 这种拒绝,说大一点,是在人品结构边缘衍伸了一个小小的“茶品”结构,在人格形态外沿拖拽出了一个小小的“茶格”形态。不管是“品”是“格”,都是通过否定和删削,来求得等级自守。这对茶事来说,虽然无关精神道德,却是有涉生活素质。 第三,是深度。 与人们对其他美好饮食的记忆不同,普洱茶的“心理仓贮”,空间幽深、曲巷繁密、风味精微。这就有了徜徉、探寻的余地,有了千言万语的对象,有了玩得下去的可能。相比之下,只有法国的红酒,才有类似的情形。 你看,在最大分类上,普洱茶有“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等等代际区分,有老茶、熟茶、生茶等等制作贮存区分,有大叶种、古树茶、台地茶等等原料区分,又有易武山、景迈山、南糯山等等产地区分。其中,即使仅仅取出“号级茶”来,里边又隐藏着一大批茶号和品牌。哪怕是同一个茶号里的同一种品牌,也还包含着很多重大差别,谁也无法一言道尽。 在我的交往中,最早筚路蓝缕地试着用文字写出这些区别的,是台湾的邓时海先生;最早拿出真实茶品在一次次深夜冲泡中让我们从感性上懂得什么是顶级普洱老茶的,是菲律宾的何作如先生;最早以自己几十年的普洱茶贸易经验传授各种分辨诀窍的,是香港的白水清先生。我与他们,一起不知道喝过了多少茶。年年月月茶桌边的轻声品评,让大家一次次感叹杯壶间的天地实在是无比深远。 其实,连冲泡也大有文章。有一次在上海张奇明先生的大可堂,被我戏称为“北方第一泡”的唐山王家平先生、“南方第一泡”的中山苏荣新先生和其他几位杰出茶艺师一起泡着同一款茶,一盅盅端到另一个房间,我一喝便知是谁泡的。茶量、水量、速度、热度、节奏组成了一种韵律,上口便知其人。 这么复杂的差别与一个个朋友的生命形态连在一起了,那个天地就有了一种让人舍不得离开的人文深度。 以上这三个方面,大体概括了普洱茶那么吸引人的原因。但是,要真正说清楚普洱茶,不能仅仅停留在感觉范畴。普洱茶的“核心机密”,应该在人们的感觉之外。 内容整理自余秋雨著《品鉴普洱茶》 延伸链接: 励志歌词两首: 深圳读书月主题词 甲骨文字开天地 竹简百家写春秋 长空雁过天有字 万里山河眼底收 书是一辈子的朋友 天下故事写在心头 书里藏着万年交 隔着年代也握手 太阳不老天不老 万卷长流水长流 人生风景何处寻 云在青天书在手 在路上 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用我心灵的歌声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人 跋涉者的足迹 年,在跨入而立之年之际,这本30万字的新闻作品自选集《冷眼·热血》为30岁的人生献了一份生日礼物。 作者荣登年第12期山西省政府《品牌》月刊封面人物,该刊同时还刊登了著名青年传记作家张树诚先生撰写的中篇报告文学《“铁肩”记者韩锡璋》。 年5月,陕西《时代人物》杂志对作者的报道。 年9月,云南省思茅撤区,新的普洱市成立。应云南省政府之邀,参加全国媒体走进云南普洱茶主产区采风活动。 年,在第8个中国记者节,被评为“山西省百佳新闻工作者”。作者以《羞言抱负执着事业》为题,用近万字的篇幅自述了这几年在新闻园地的风雨途程和取得的成绩。 年5月21日,中国法官协会文化分会诗文社在太原揭牌。图为作者与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冯少勇合影。 年6月28日在太原法院文化建设信息调研暨新闻宣传工作会上发言。 年7月6日,全省晚报都市报行业报迎接十八大主题宣传总编辑座谈会在山西青年报社召开。时任山西市场导报副总编的作者在会上发言——原载年7月7日山西青年报。 年9月5日,在山西日报举办的新闻文化沙龙上,作者应邀向上级领导、业界大腕介绍交流了自己的从业经验。 年9月29日——10月1日全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在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举行。作者作为名参会者中的8名代表作了发言。 年5月23-25日,在武汉参加由中国青年报、华中师范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提供学术支持的第五届全国深度报道研讨会。图为中国最高新闻奖、“长江韬奋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获得者、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江作苏先生(左)与作者在一起。 年10月7日,韬园诗社建社93周年暨复社1周年“琴瑟年华”庆典专场上,作者与山西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作家、诗人张德恒先生在一起。 年10月11日-14日,参加全国百家社长总编走进广东中山采风活动暨党建工作会议。 倘有给山西市场导报文化副刊、太原法院文化周刊赐稿者可发这两个邮箱。如有特殊强调事宜,敬请附于稿后。 小张编辑 E-mail: qq.重庆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lt/11972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