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72929.html
按语:上学期,新闻学系18级本科生开设《新闻摄影》必修课,同学们自选选题完成新闻采访,陆续提交课程作业。经修改完善后,由任课老师挑选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不定期刊发。本期推送的虹泉路是上海韩流文化的代表,被人们形象的称为“韩国街”。接下来,我们还将陆续推送闵行街区系列新闻摄影作品,将镜头聚焦闵行那些有故事的街区。

图文

许扬

孟闻笛

巨菡阳

刘楚戈

在上海市闵行区的东北部,有一条名为虹泉路的街道。漫步于长约1km的街道,随处可见中韩双语的各类指示牌,让人仿佛有种置身韩国街头的错觉。而虹泉路也确实有个更响亮的别称:“韩国街”。

年,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爆红,韩国文化随之风靡。虹泉路成为了上海韩流文化的代表。韩国街上的烤肉店、炸鸡店前每天都排有长长的队伍。服装店也因其韩风的设计而倍受中韩两国顾客青睐。

如今,“韩国街”周边汇集了多个韩国社区,是全上海韩国居民最多的地区。而追溯到年,一批韩国商人在虹泉路开设店铺。在那时,居住在虹泉路附近的韩国人还未形成规模,这块区域被人们称为“韩国村”。年,“韩国街”初步形成,有8万左右的韩国人在附近定居。韩国超市、韩国餐馆、韩式美容美发业等也应运而生。“韩国街”齐全的基础设施和较高的韩国居民比例吸引着越来越多韩国人集聚在此地。

韩国街上的超市里特别供应韩国泡菜

“韩国街”最火爆的店铺之一是经营了15年的富乐满正宗韩国炸鸡店,它是一家韩国特色鲜明的炸鸡店:铁质的餐具,酥脆的炸鸡,大屏幕全天播放着韩国综艺节目,让人宛若置身韩国。现任店主柳先生是一个典型的韩国年轻人:酷爱运动健身,也喜欢与朋友聚餐喝酒,谈起自己的家人脸上掩不住的幸福和喜悦。

上午十一点起,炸鸡店的客人渐渐增多。柳先生一人包揽了前台、收银、外卖交接几项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但他脸上始终带着浅浅的微笑,中文讲得也非常流畅,有条不紊地完成自己的一项项工作。

而在年,眼前这位炸鸡店老板还在加拿大从事工程建筑行业,妻子金女士则是一名护士。这一年,柳先生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放弃了国外前景可观的高薪工作,带着妻儿来到上海。从那时起,打理炸鸡店的责任就从柳先生父母那里转移到了柳先生肩上。

韩国街上的店铺内基本全天播放韩国综艺或女团MV

柳先生的父母是最早一批来韩国街经营餐厅的韩国人,多年用心经营积累了一大批老主顾。柳先生接手生意后,将父母的经营策略和原则继续贯彻下去,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凡事都要求自己做到亲力亲为。

挑战也如约而至。除了炸鸡店,柳先生又逐渐接手了自家的其他店铺。除了每天往返于多家店铺之间,他还要挤出时间来学习品牌建设、营销推广等方面的知识。这位年轻人敏锐地观察到新的商机,使自家炸鸡店成为“韩国街”最早一批引入外卖配送服务的店铺。现在每天外卖的收入占到店内总营业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柳先生店里的生意依旧火爆。

在生活中,柳先生是个顾家的好丈夫和好父亲。来到上海后,妻子出于照顾家庭的考虑,成为了一名专职主妇。平日里在家照顾孩子、处理杂物,为了更好地适应在上海的生活,周末还要去中文班学习,闲暇的时候也要来店里帮忙。谈到妻子,柳先生的目光变得柔软,“一直以来,都非常感谢妻子对家庭的奉献。”

来上海以前,柳先生最牵挂的是自己的家人能否适应上海这座陌生的城市。两年时间过去了,这种顾虑被渐渐打消。在他看来,在上海念书并不存在不公平和障碍。年幼的孩子顺利入学,在幼儿园的韩国部念中班,正在健康快乐地长大。妻子毫无保留地支持着自己的事业。一家人幸福美满,其乐融融。

柳先生一家三代人都生活在上海。他们抓住了上海这座城市发展中的机遇,在上海一步一步立稳了脚跟。上海之于他们而言,俨然成为了第二个故乡。

逢故咖啡店店主朴柱炯自大学毕业后就一直留在中国。今年是他在上海工作的第十一年,也是“逢故咖啡”开业的第一年。

在中国,30岁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而立之年,是忙于事业、有所成就的年纪。而朴柱炯给记者留下的感觉,和很多三十岁左右的人不同。他是孤身的异乡人,却不慌忙,不紧张,有热爱的事,在快节奏城市里有安静的一隅。

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朴柱炯去了昆山工作。两年后,朴柱炯选择辞职回到上海,去了一家咖啡馆工作。“我上大学时就想做咖啡”,自学了烘焙后,他便从咖啡馆辞职,自己在虹泉路开了这家“逢故咖啡”。

朴柱炯的咖啡店与朋友开的酒馆用同一个店面,白天,来喝酒的人不多,咖啡店的顾客便进来坐下,享受一段混合着咖啡豆的醇香和身边朋友低声私语的惬意时光。店里除了售卖咖啡,还有苏打水、醒酒茶和一些茶点。独具特色的装修风格、自己设计的菜单和杯子,慵懒舒缓的音乐……朴柱炯的咖啡店常常引来中国顾客“打卡拍照”。

在逢故咖啡店外拍照的中国顾客

“逢故咖啡”刚营业的时候生意并不好,每天大概只能卖出30到50杯饮品。同韩国街上成熟的咖啡店相比,收入不到对方的十分之一。但中国的朋友帮助了他做宣传,联系外卖合作。渐渐的,咖啡店的回头客多了起来。附近的韩国商户也会喝一杯逢故咖啡来开启一天的工作,朴柱炯与大部分来买咖啡的韩国人熟识,大家见面后总是热情地寒暄。

当天有一对韩国夫妇来买咖啡,他们互相问候近况后,这对夫妇在咖啡店门口坐下,偶尔笑着说话,喝完咖啡之后与朴柱炯道别,手挽手离开了。

谈起咖啡店开业后遇到的困难,朴柱炯说,四月是年“逢故咖啡”生意最为繁忙的一个月。但最近有部分韩国人回国,咖啡店的销量随之有所下降。还有今年自己因为需要补办工作签证,被罚款并遣送回韩国。离开中国的三个月里他的心情很差,只能拜托酒吧的老板帮自己打理咖啡店,在韩国办好手续后第一时间返回上海。

朴柱炯的父母都在韩国。自己只身一人在上海打拼,因为工作繁忙,他很少回国探亲。当聊到父母是否支持他留在中国时,朴柱炯说,“他们不支持,一直让我回国,但是没关系”,他突然腼腆的笑了一下,“其实在韩国压力很大,父母一直催婚。在上海的生活反而更轻松。”自从开了咖啡店之后,平日里他工作繁忙,在不工作的时候还要做推广宣传、学习咖啡的制作,因此很少有时间娱乐。他偶尔会约三五好友在周末的晚上喝酒聊天,或是一起踢足球、打高尔夫。这些是朴柱炯生活的全部。

除此之外,朴柱炯还说,最近的计划是让“逢故咖啡”进军外卖市场,在更大的平台上把咖啡店做得更好。

逢故咖啡店主朴柱炯与记者进行交谈

“韩国街”上除了韩国居民,还有一群不可忽视的人。他们长期与韩国人居住在一起,亲眼见证了韩国街的发展与变化。他们是韩国店铺里的中国人。

下午三时,“韩国街”上的店铺午间营业基本结束。这个时候,很多中国员工会走出店门稍作休息。

韩国店里的中国员工聚在一起聊天

在一家烤肉店外,来自不同店铺的几位员工正聚在一起聊天。

“我们都是洗碗工人。每天都有很多活,挺累的。但是这些韩国老板人很好,对我们员工很客气,发的工资也要比外面的餐饮店高。”其中一位女士热情地介绍道。

在她们看来,“韩国街”上的店铺生意相比往年确实冷清了许多,但还能保持正常运转。而且在采访过程中,她们反复提起“在韩国店铺工作的待遇要比中国人开的店铺好。工资高而且包食宿。”

“水源王烤肉”的店长申先生告诉记者,这家店铺初入中国时特意进行了本土化改良。他们根据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将店铺名称从“水源王牛排”更改为“水源王烤肉”,菜单上也增添了适合中国顾客的菜品。这家店也是较早进驻“韩国街”的店铺,有一定数量的老顾客。但尽管如此,最近的生意仍不太好做。当天中午只有几桌客人来店消费。“韩国街最近几年的发展不太理想,这背后有政治因素存在,但可能也和店铺本身竞争力下降有关吧。”申经理坦言。

韩国烤肉店的餐品根据中国人的饮食偏好做了调整,如在牛肉基础上加入猪肉、鸡肉等

但申经理认为,长时间在韩国店工作,韩国人的一些习惯也渐渐影响着员工。“我们的员工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这是因为韩国人很看重礼节。与此同时,我们的工作人员也能感受到韩国顾客的尊重。这是好的影响,对我们从事服务行业的人来说很重要。”

“韩国艾妮洗衣店”的工作人员也提到了他们在与韩国顾客交往过程中会特别注意礼节。记者前往这家洗衣店的时候,刚好遇到一位韩国女士来店取走清洗干净的韩服。工作人员将她的韩服取来后,这位女士认真地检查了衣物的清洗情况,随即便满意地向工作人员道谢。工作人也面带笑容,用不太流利的韩语回应她。

洗衣店里,一位韩国女士正在检查自己送洗的韩服

两次深入探访,“韩国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条街上,中国文化与韩国文化和谐地交融在一起。韩国人与中国人相互影响着彼此的生活和行为方式。许多的餐饮店里都兼顾着酒吧的功能,啤酒、烧酒是这里主要销售的产品。据餐饮店老板说,大多数韩国人都会在工作结束后来这里喝酒;小街里还开着一个规模不是很大的剑道馆和室内高尔夫球场。在这里学习剑道的大多是韩国学生,中国学生只有少数;大部分住房都带有地暖,就像韩国本土的房屋那样;中国品牌“三米粥铺”的标牌加上了韩国译文……

韩国街上引入了室内高尔夫球场,即使在工作日,也有前去锻炼的韩国居民

梳理这条街的历史,可以看到快速发展后的衰落与困局。欧美热潮、国货崛起,上海一些其他的具有特色的商业街道分散了虹泉路的消费者;萨德事件也使韩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大大降低,从而使中国消费者对韩国商品的认同感和购买欲有所下降。不仅是中国消费者,韩国消费者以及在中国打拼的韩国人也因为经济低迷、回国潮等原因,数量减少,白天这条小街甚至略显萧瑟,直到晚上才依稀看到来逛街的人。虹泉路已不复昔日盛况。实地走访韩国商户后,又能感受到形形色色韩国商人的努力拼搏与积极调整。他们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但都仍对中国市场充满希望。

“韩国街”曾经辉煌过,如今也的确陷入了衰落的困境。它的的未来会走向何处,这一点暂时无人得知。但它的存在,见证了上海崛起过程中的机遇,展现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与开放。

(本文成稿于-6-10)

END

编辑

陈颖

审核

杜彬彬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长按识别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fz/1240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