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此文章约耗时5分09秒13”

我前前后后加入过许多学生会部门,

但记者团是我唯一留下来的。

这里每个人都能在团里实现自己的价值,

清晰地认识到本身的意义。

两年来,我与身边的小伙伴们一起策划活动,

总结历程,参加比赛,轰趴通宵。

我们一起工作,一起玩耍,

经历过欣喜与失落,

也产生着摩擦与共鸣,

从他们身上,

我深深感受到了真实与坦诚的力量。

上海商学院校报学生记者团现任摄影部部长余建缓

你好,我们是上海商学院校报记者团

我们在没有新闻专业的大学里,

坚持着自己的新闻理想与行动。

“记者是世界的扫雪工,他会扫清积雪,还原世界本来的样子。”参加记者团面试时,我认真地说出了印象深刻的句子。直到后来成为校报小记者,开始了解记者,理解记者,并努力成为理想中记者的样子。

——上海商学院校报学生记者团现任秘书长肖鸿慧敏

◆◆◆

来者,请适时出现

——校报学生记者团现任文字部部长井宿

来者,

请用实际的作为做一个温暖正义而深刻的媒体人。

在加入记者团之后认识的人,做的事,学到的东西,这些一点一点变成了一种情感,一种信仰,有时候会莫名的为之振奋,也有时候会因为自己欠缺而感到自己卑小无为。

大学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他会毁了你,也会成就你。我不知道过去的两年多自己是否算有成就亦或是庸庸碌碌一事无成,更甚于是背弃了自己当初所憧憬的生活。但是,两年来我过得不算痛快但也对得起自己,不动怒,亦不以眼泪示人,不因为背负现实感到痛楚而变得疯狂,我觉得自己有了信仰,身体健康,顺顺利利,坦坦荡荡,这或许才应该是我的大学吧。而记者团的存在,让我因为想做改变而了解得更多,了解的更多就看得越清晰,看得越清晰内心就越害怕,内心越害怕就越想改变,如此形成了一个诡谲而纯粹的循环,让我的大学真真实实地在跟着这个循环变化。

在记者团的时间算不上故事,但也的的确确让我印象深刻。到不是因为写了什么东西或者做了什么事,而是多了很多看新闻的角度和渠道。我将新闻作为我自己解放自己的工具,作为感化人性的一种手段,我做的不够好也不够多,毕竟作为一个敏感多疑的人做这样一件理性而严谨的事真的有难度。

我没有理由自我褒奖,反倒是更希望后来的人能够用更好的工作对我的工作进行批驳甚至颠覆。这份上海商学院报报纸的地位,在我手里变得很低,但是我对它的热爱仍在。

记者难在“看见”,也贵在“看见”。

直到第一次采访校长奖学金得主,开始触发我去思考,一个人呈现在我面前的人,背后都有些什么,是什么造就了他现在的样子。

蔡崇达在《皮囊》里写道:“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而有了这样的眼睛,你才算真正’看见’那个人,也才会发觉,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自样和体系的人。”

——上海商学院校报学生记者团现任活动部部长陶秋艳

即便专业不对口,也要试着去努力一下。

我在团内的时间,比一般新人长一点,又比一般老人短一点。看了很多人进进退退,组织结构改了又改。有些为了摄影而入,又为了更好地摄影而走,把这里当作归属的人很少,但是希望大家至少可以通过这里终于发现自己所想所要。

——上海商学院校报学生记者团现任副团长伍怡菲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情怀永远在。

我大一的时候有了“看见”(现为“上商校报记者团”)这个







































四川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fz/1230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