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林楠 ?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第二届来台陆生 三年前的3月18日,由于反对国民党在“立法院”30秒“黑箱”通过《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清大学生陈为廷、台大学生林飞帆带领学生占领“立法院”,展开了为期24天的“太阳花学运”。这次学运唤醒了原先对政治冷感的台湾年轻人,大学生对公共议题的参与度也明显提高,同时点燃了台湾民众对过度依靠大陆的疑虑甚至恐惧,更预示了台湾政治生态根本的、甚至不可逆的改变。 渐进改变的学运主轴:反黑箱→恐中→反中 3·18学运本身夹杂了许多成分,最重要的三项是:一是对国民党违反程序正义的不满(反黑箱);二是对两岸经贸互动持续热络的担忧,以及台湾可能因此被大陆“吞并”的恐惧(恐中);三是以“维护台湾主权”为名,反对与大陆过多的经贸联结(反中,即恐中的升级)。 持平而论,台湾的社运若要造成足够的社会影响力,其诉求一定要不断加码(扩大影响+媒体对其有新鲜感),并最终一定上升到“统独”的意识形态之争上,若仅仅靠“反黑箱”这个点,学生占领“立法院”的正当性则弱了很多,一旦上升到“台湾保卫战”这种高度,那正当性则强多了。因此,学运的主轴要从一开始的“反黑箱”,进而上升到“恐中”,最后才到“反中”。 学运实际参与者和支持者大多是在校学生或是年轻的在职者。当时除了在“立法院”周边每天各种人士的开讲,在大学里讨论最多的也是这个事情。以“服贸协议”为主题展开的许多演讲、讨论,许多相关课程(特别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也因为这则重大时事而对课程内容做了改变,甚至有些课就直接在“立法院”附近上,让学生们能够直接与现场的民众互动,把那个场域作为教育现场。 尽管当时几乎全民都在北京看的好白癜风的医院早期白癜风症状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