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周年。

“学会了垃圾分类,认清了四个桶,看着小区一天天变干净,很有成就感。”八旬市民黄安娣感慨,这一年,从搞不清、不理解到乐在其中、分享经验,她觉得自己越活越年轻了。

尹慧璇设计

很多上海市民与黄安娣一样,经历了短暂的“阵痛期”后,垃圾分类如今早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无论大街小巷还是居民小区,垃圾桶少了,蚊蝇不见了,城市环境更加整洁有序。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年1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经上海市人大表决通过,并于当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上海又一次领全国之先,率先步入垃圾分类的强制时代。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一年来,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从“新时尚”到“好习惯”,从民间智慧到智能化设备,从社区自治到“一网统管”……上海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背后的“绣花功夫”和精细化管理,正生动诠释着这座人民城市的创新与活力。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视觉中国图是新时尚也是好习惯

年6月28日早上8点半,暴雨如注。徐家汇花园小区的居民吴阿姨一手撑着伞,一手拎着干、湿两袋垃圾,赶在垃圾厢房9点关闭前把垃圾扔掉。这早已成为她每天的固定习惯,风雨无阻。

“刚开始觉得很不方便,现在习惯了,反倒觉得比原来更方便了。”吴阿姨说,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前,每栋楼前都有2个垃圾桶,所有垃圾都扔在一起,看似方便,却要经常遭受臭气、蚊蝇之苦。如今,散落的垃圾桶不见了,垃圾厢房不仅干净整洁,而且智能化程度很高,只要走近它,便会自动感应开门。

一年来,在这场全民共建、人人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攻坚战中,上海这座人民城市,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原则和目标,用“绣花功夫”啃下硬骨头,让垃圾分类投放从“不习惯”到“新时尚”再到“好习惯”,向全国乃至全球,交出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答卷。

来自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自《条例》实施以来,上海垃圾分类成效显著,垃圾分类的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到年底,全市居民区分类达标率从《条例》实施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单位分类达标率达到90%。广大市民垃圾分类热情高涨,居住区市民自觉正确参与垃圾分类投放率达到95%以上。

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让上海垃圾分类成效显著:到年6月中旬,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达.69吨/日,同比增长71.09%;有害垃圾分出量3.3吨/日,同比增长11.2倍;湿垃圾分出量.13吨/日,同比增长38.52%;干垃圾处置量.24吨/日,同比下降19.75%。

上述数据的“三增一降”,意味着取得了有害垃圾及时分离,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成倍提升的实效,关键就是从源头到末端,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全链条”发力,“闭环式”管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间,志愿者完全撤守后,有三分之二的居住区仍能保持优秀的自觉分类投放水平,另外三分之一的居住区则保持良好。“由此可见,大多数居民已养成了自觉分类投放的良好行为习惯。”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处长徐志平说。

高科技赋能,探索“科技+管理”长效机制

“更方便”“好习惯”的背后,离不开高科技赋能和绣花般的精细化管理。

家住虹口区北外滩街道云舫小区的居民发现,自从小区垃圾厢房实施了5G智能化改造,终于可以“无接触”扔垃圾了——走到对应的垃圾桶前,投递口自动开启,投放垃圾后,投递口自动关闭。生活垃圾分类,正变得越来越简单。

虹口区北外滩街道,云舫小区的5G智能垃圾厢房。“上海虹口”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sh/1237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