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以下简称:医院)医院6人医疗队,仍在坚守岗位。他们是上海驰援武汉的首支社会医疗救援队。为响应中国非公立机构协会向全国社会办医发布《关于向武汉支援医疗队紧急通知》的号召,医院组建了这支医疗队,2月14日,他们从上海出发驰援武汉,次日凌晨抵达。6名成员主要来自危重症医学、急重症监护等专业,其中年龄最小的仅21岁。截至3月19日,他们已在武汉抗疫一线奋战34天,在ICU中直面生死,奋力救人。医院援汉医疗救援队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廖艳图随着疫情形势逐渐好转,各地支援湖北医疗队分批有序撤离。医院6医院,随后也将恢复普通门诊,队员们将有机会休整。有队员说,等到疫情结束那天,他要摘掉口罩,自由地在武汉街头走一走;也有队员说,他要与并肩作战的“战友”好好见一面,期待早日穿上一件白大褂去上班。感受到什么是“逆行者”2月14日,医院(青岛大学上海临床医学院)(医院)援汉医疗队从上海出发前往武汉。队长郭玉石与其他5名同事坐在车上,戴着口罩,没有交流,一路上仅听见车轮驶过的声音,越靠近武汉,路上的车辆越少。出发十余小时后,他们2月15日凌晨到达。“抵达武汉那天,下着暴雨。大家在想怎么呼吸第一口空气。”郭玉石说,大家情绪紧张,感觉到处都弥漫着“病毒”的气息。“这一刻,我感受到什么是‘最美逆行者’。”郭玉石说。经过两天培训,2月17日,郭玉石与同事们正式来到“抗疫一线”,距离华南海鲜市场1.7公里医院。来到医院之前,郭玉石在医院医护院感的报道,越查越紧张。医院的院长也跟他们提到“医院有医护人员被感染了。”郭玉石坦言心理压力相当大。“作为队长,我必须要做到安全带回队员。万一有队员出事,我怎么给大家交代。”郭玉石说,每次穿防护服时,他都习惯性地给大家检查一遍,生怕队员哪里没有穿好。队员相互在防护服上写名字最初,队员们的压力也比较大,他们出现失眠、惊醒的情况。为缓解大家的情绪,郭玉石会与其他队员一同相约站在屋外,每人间隔一两米聊聊天。“我会鼓励大家空闲的时候多跟家人聊天、多视频。”郭玉石说,医院也安排了线上心理医生,如果大家情绪不对,可以随时找心理医生进行疏导。他们六人被分配到不同科室。郭玉石、田定远、李相军、阴朝霞四人负责ICU病房,罗志在急诊科,叶晶晶在影像放射科。“一个很急的战场”初次来到ICU病房的田定远,直观的感受是“这是一个很急的‘战场’,每个人手中都有活,没有多余的说话时间。”7楼的ICU是一个临时改造的病房,里面住满了患者。有时,田定远一天被分配照顾四名重症患者,工作量直接翻一倍,一刻不能停歇。心脏骤停、抢救、转运,这些情况经常出现在ICU病房。学习护理专业的田定远,此前也一直在ICU病房工作。但这次让田定远感觉不一样,这是他第一次面临高风险的传染病患者,在护理操作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患者做护理他每天都医院。戴好三层手套、口罩、护目镜、面屏,穿着防护服,再进入病房。这一系列装备穿下来,少则花费30分钟,多则40分钟。第一天上班,田定远原本中午12点下班,但由于一名同事脸部出现严重过敏,下午临时上不了班,田定远便跟值班医生杨芳说可以顶班。于是,田定远“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坚持了8小时。那天,田定远因为经验不足,进病房前未用擦镜纸擦拭,他的护目镜很快起了雾,眼前顿时一片模糊,“看不见东西。”田定远说,他尝试把水珠甩到一旁,隐约看到患者的手后,开始对患者采动脉血,但戴了三层手套,他找动脉有困难,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把针扎到自己手上。从ICU病房出来时,田定远的衣服全部湿透。次日,他经历了一次“发热”风波。医院测体温时,温度计显示37.3摄氏度。“这是什么情况?我怎么会发热呢?”他当时想,是不是自己刚刚在太阳底下晒了一会儿。十分钟后,田定远再测时显示36.9摄氏度,体温正常。但进入病房的田定远依旧感觉不对劲,担忧自己是否是低热。田定远找同事郭玉石拿了一支体温计,一空下来就给自己测体温,连续测了两天,体温基本显示在37摄氏度,属于低热的一个症状。回头一想,田定远找到了原因:可能与自己近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有关。他停止服用药物后,体温回归正常。这让他立马松了一口气。他记得,那时院长在群里给大家发消息说,一定要保证零感染,但没有一个人敢回复消息。“只有等到回到上海,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阴性,大家才能说保持了零感染。”田定远说。直面生与死3月16日,田定远来到病房的第一件事情是看望8号病床的阿婆,但发现病床空了。原来在3月15日晚上,8号病床那位年近九旬的阿婆去世了。这位阿婆是田定远一直照顾的患者。田定远情绪一度变得低落。他回忆说,2月24日,阿婆住到ICU的8号病床,她留有一头银白的短卷发,来的时候有意识,但还是需要戴上无创面罩吸氧。“每次我去给她做护理时,她会紧紧抓住我的手,不让我走。”田定远说到这儿,拿出同事拍下的他与阿婆的视频,视频中,阿婆的右手紧紧拽住田定远的大拇指。“我不走,我去给你拿药,你今天腹泻,拉了三次,我给你吃一点药。”田定远说了多次“我不走”后,阿婆点点头,才松手。住院第四天,阿婆被上了气管插管。田定远意识到,如果阿婆的病情继续恶化,他可能是最后一名牵阿婆手的人。所以,只要是他的班,他都会去看看阿婆,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ghaishizx.com/shmt/129365.html |